返回首页

从结构性改革入手 谋求经济长期增长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宏观中国》

作者:张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中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在《宏观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三方面进行了讨论。前几十年的人口、劳动力、技术和制度等要素迸发出巨大潜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谋求长期高质量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紧迫的任务,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的主要路径。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

  从国内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类型来看,既有基于历史比较分析的专著,也有以发展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理论为基调的研究著述,这些不同类型的成果代表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宏观中国》的视角更倾向于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量化结果和大量的案例资料,以宏观经济指标、中观数据和底层的演绎逻辑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将宏观经济分析放在更加“接地气”的位置。

  作者在开篇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了阶段性划分,以1978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19年和目前开启的经济周期为三个时间节点,反映了中国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到逐步放缓,再到新的发展阶段。后发优势的技术模仿、创新和人力资本、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关键。

  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面临超大经济体转身、人口红利减少、自主创新掣肘、改革再出发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宏观中国》从长期和短期的不同表现阐释了经济增长的一些规律,为大类资产配置分析提供了宏观背景。中国的很多大类资产配置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吻合。早期得益于经济中高速增长而产生的房地产经济成为代表,而股市的波动和周期性则反映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宏观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周期性,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后发优势的技术创新瓶颈等因素制约,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阶段,谋求长期增长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

  加快改革步伐

  《宏观中国》提出的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独特性,其意义在于抓住了中国经济从增长到逐步放缓的核心,提高经济增速的选择仍然是加快改革步伐,包括教育、医疗和技术创新,将传统经济升级到以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实体改革与金融改革平衡推进。

  在宏观经济的调控逻辑中,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通常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目标,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就业增加,而通货膨胀则代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较高的就业率。关于中国经济波动的“三驾马车”是分析的关键。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周期中,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投资和出口为主到以消费为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成长周期。到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模型和预期已发生变革。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政策选择上不再是过去的大规模投资驱动,而是转向消费内需市场,政府职能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有了新的内涵,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成为破题的价值导向。

  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问题,包括房地产金融、土地财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事实表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此,从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上可以看出,政府将更加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环境、资源和经济增速的关系,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速的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时,外围环境发生变化,全球贸易格局遭遇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仍然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既是未来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也是深挖内需潜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巨大机遇。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是十分强劲的,从一季度的负增长到二季度增速的由负转正,成为全球极少数正增长的经济体,体现了中国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结构性改革将是未来的主要路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