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举措消除堵点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邓伟萍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读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作者:刘元春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种经济循环,都是由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构成的,到底是以哪种循环为主体,大量的实践证明,这需由经济体的发展阶段、环境和目标任务来决定。当前国内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为准确地理解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深刻内涵,分析国内国际循环中存在的堵点和问题,思考我国如何有效实施双循环战略,需要系统严谨的框架来进行回答。《读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逐层剖析双循环战略的内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系统地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来龙去脉一一呈现。
  如何看清堵点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经济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我国经济发展逻辑的必然。作者指出,从短期应对的角度来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大国博弈及逆全球化思潮的应对之策。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内循环为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深刻认识国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与国内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不变”,才能在育先机和开新局中不断构建全面化、立体化的经济竞争新优势。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去发现双循环中的痛点堵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者在书中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以及要素市场来分析我国内循环存在的堵点。
  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对于生产环节的堵点,作者指出,能否建立起高质量的内循环流通机制,以及能否实现内循环在不断升级迭代中逐步成熟与稳定,生产环节作为价值创造的起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生产呼声迭起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关键领域科技发展瓶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大考验。
  至于消费环节的堵点,作者通过分析近20年国内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并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数据,认为消费不足不仅体现在消费率较低,同时也体现在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若想建立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消费环节必须释放足够多的能量,以消化生产环节创造的产出。
  消除流通环节的堵点,无疑是保证国内循环畅通无阻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物流系统健康有效的搭建以及成本、风险的有效控制。全球各国对商品流通环节,尤其是对物流环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国内经济,现代流通不管从需求侧还是从供给侧,两方面都可以发力,这是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重要突破点。
  对于流通环节堵点的分析,作者依然基于海量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国际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物流成本较高,这主要与物流发展水平有关。虽然我国物流设施近几年有较大的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物流公益性质较弱,仍然存在高昂的公路费用与交通运输成本。相关研究表明,高昂的公路收费会极大地降低公路交通网络运行的效率,显著增加运输成本。
  解决堵点之道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继续发展国际大循环的有利条件不断形成。因此,消除双循环中的堵点,意味着基于优化需求侧管理,消除堵点构建强大国内需求体系的同时,要大力促使供给体系和国内、国际需求更加适配。针对堵点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之道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其中,对于如何扩大内需,作者认为应当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是扩大内需,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扩大内需工作的首要切入点。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要着力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其次,应着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营造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
  毋庸置疑,投资对于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作用。书中提出,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实施和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结合消费市场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内需供给体系。
  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经济大国的成长都需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作者指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布局、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与短板的补足、扩大内需战略层面的启动等举措将引发2021年经济主体预期的改变,成为需求扩张的基础力量。在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需要进行力度更大、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改革,才能构建良好环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