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沪牌中标率创八个月最低 代拍“黄牛”叫价2万

东方早报

  受外牌限行或将扩围及额度减少影响 13万余人抢7406张牌

  在外牌限行时间和范围扩大消息被传开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购车时只能放弃外牌,转而选择沪牌,这必将增加参拍人数,因此不少人都对这个月的沪牌“势在必得”。

  代拍“黄牛”表示,“所以这个月代拍费用涨得很快,6000、8000元的代拍费已不稀奇,最夸张的报价达到2万元。”

  在私车额度拍卖机制下月再推新政以及外牌下月开始扩大限行时间和范围的预期中,被称为私车额度拍卖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战”昨日举行。

  最终,13万余人抢夺7406张牌照,中标率历史上第二低,仅为5.58%。而平均成交价则为74830元,比上个月的76618元下降了1788元。

  参拍人数为史上第二高

  昨日上午10点30分,2015年3月上海私车额度拍卖举行,此次个人额度为7406辆,比上个月下降247辆,是今年一季度最低投放量;警示价仍为73700元,是去年四季度各月成交均价的平均价,较去年上涨1100元。

  拍卖结果显示,共有132690人参与此次竞拍,中标率由上月的7.4%降到5.58%,最低成交价74600元,平均成交价为74830元,比上个月的76618元下降了1788元。

  根据数据,沪牌参拍人数于2014年7月创下136098人的历史最高纪录,以及5.44%的历史最低中标率。此次参拍人数为史上第二高。

  代拍费叫价飙升至2万

  “我预计这个月的参拍人数超过12万。”3月20日,本月私车额度拍卖前一日,代拍“黄牛”就这样告诉早报记者,外界早已将今日的私车额度拍卖比作史上“最惨烈一战”,因此,人数之多已在预期之内。

  让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之一,是本月拍卖前购买“标书”的人流。拍卖前两天,在上海国拍所在地,排队人流从内部大厅一路延伸到福州路的人行道上,排队时长近1小时。

  该人士认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早已表示,警示价政策执行到今年第一季度,未来是否继续执行要视市场反应决定,“但有关额度拍卖的一些具体政策已在进一步研究评估中。”这就说明,下月起,上海私车额度拍卖实施新政的可能性很大,警示价说不定就取消,拍卖价格完全放开。

  此外,外牌限行时间和范围扩大下月也将开始实施,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士,购车时只能放弃外牌,转而选择沪牌,这必将增加参拍人数。

  这些变化因素都传递出未来私车额度拍卖难度和价格只增不减的信号,因此不少人都对这个月的沪牌“势在必得”,希望抓住最后的机会。所以这个月代拍费用涨得很快,6000、8000元的代拍费已不稀奇,最夸张的报价达到2万元。

  “中介也没百分百把握”

  一位参与本月竞拍的人士告诉早报记者,这个月为了得到牌照,她的心理价位已经大幅抬升,代拍费用1.4万元都可以接受。

  可是,多名有过代拍经验的人士均认为,在目前的拍卖机制下,所谓的带宽、网速或是软件都不是决定因素,即便给中介高价,中介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够拍下牌照,大家都是在碰运气,碰运气而已。

  事实上,2月拍卖就已受到外牌车辆高架限行时间即将延长等因素的影响,参拍人数重上10万,中标率由1月的8.1%降到7.4%;最低成交价76500元,平均成交价为76618元,比1月的74216元上升2402元。最低成交价和平均成交价创下自2013年11月以来的15个月新高。

  外牌限行扩围或是主因

  导致本月拍卖“史上最惨烈”的关键原因,是上海一系列限制外牌的新举措眼看就要开始实施。

  近日,一份上海4月10日开始实施的“限外新政”具体时间和范围就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3月19日晚,工作人员在中环外圈真南路上高速匝道口更换限行指示牌的现场照片被人拍下,中环外圈沪太路上匝道也出现了已更换的新标识。

  施工人员证实,新标识首页只是一张粘纸,粘纸下就是新的限行时间指示。对此,上海市交通委社会宣传处副处长黄晓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照片所示场面的确是交通委方面在为新政进行的准备工作。不过对于新政出台的具体时间,黄晓勇表示,以交通委方面届时发布的公告为准,网传信息“不一定”就是最终的外牌限行新政。

  外界分析,如果要在4月份推出新的政策,那么下周就需要上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然后交通委再“提前”发布信息,所以,如果网传信息不虚的话,下周新政应该会正式宣布。

  目前,一些已经买车但是却数月拍不到沪牌的车主,采取了办理外地临时牌照的办法,每三个月换一个省份的临时牌照。

  但这种方法不仅比较折腾,而且还有风险,因为一些黄牛办理的临时牌照,真实性也无法保证,车主被查到会罚12分。

  有趣的是,拍不到沪牌的局面,还带来了新能源车的旺销。一位购买了比亚迪“秦”的车主就表示,他就是因为拍不到沪牌,才转而购买了可以免费赠送沪牌的新能源汽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