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支付宝“相互保”:销售火爆走势待察

经济参考报

  “0元加入,先享保障;一人生病,众人均摊;30万保障,帮一个家。”支付宝日前上线的一款名为“相互保”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近日迅速蹿红。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自10月16日“相互保”推出后,9日内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而截至10月31日,已有超1400万人加入“相互保”。

  不过,在“相互保”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不少疑问也同时出现。这种新型的互助保险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该保险产品能否代替重疾险,10%管理费是否过高等,都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相互保”的低门槛确实能为部分人解决基础保障需求,有利于大众的健康保障理念的普及和保险用户教育。而对于其未来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则需要更多时间去观察。

  低门槛高赔付成“走红”主因

  所谓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作为支付宝的一项全新健康保障服务,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联手面向蚂蚁会员推出“相互保”。该产品介绍显示,年龄不超过60岁,并且芝麻分超过650分的蚂蚁会员,无需缴费即可加入,并获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100种大病保障。一旦出险,可享受到覆盖100种重疾的保障金,39周岁以下30万元,40-59周岁10万元。加入“相互保”的成员,只有在其他成员患病时,才会参与分摊理赔费用。

  “零费用”加入是“相互保”吸引如此多用户的重要原因。今年27岁的北京王女士表示,“在加入‘相互保’之前,我还没买过商业保险,主要是感觉保险门槛比较高,然后一年投入成本也不少,而这个感觉简单灵活一些。”和她情况类似的用户不在少数。据蚂蚁保险的最新调研显示,62.5%的调查用户表示在加入“相互保”前,没有购买过商业健康保障。

  多位加入“相互保”的用户对记者表示,“反正加入也不需要花钱,如果后续发现分摊额太高也可以选择退出”。

  根据“相互保”规则,每月两次公示、两次分摊。在公示日,期间发生的确诊赔案均会在适度隐藏敏感信息的前提下,给予公示并接受异议申诉。公示无异议的所有赔案产生的保障金,加上规定的10%管理费,会在分摊日由所有用户均摊。均摊实际金额则视每期公示的实际情况而定。单一出险案例中,每个用户被分摊到的金额不会超过1毛钱。

  不能替代重疾险 仅为有益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相互保”上线之后,不少人拿“相互保”和商业重疾险去对标。看起来更便宜的“相互保”是否能够替代现有的重疾险呢?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表示,“相互保”跟传统的重疾险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前期用户教育的过程。“一方面,‘相互保’保障额度还不够高。39岁以下保障额度为30万元,40岁到59岁保障额度为10万元。在现实中,重大疾病的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医疗成本远远高于这一数额。另一方面,‘相互保’保障期限不够长。‘相互保’会在60岁后自动退出,而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递增而不断升高。因此‘相互保’更多是作为重疾险的一种辅助,惠及更多缺乏商业健康保障的群体。”他表示。

  资料显示,重疾险保额较高,但保费同样较高。以同在支付宝上线的额度为50万元的好医保重疾险为例,以35岁的投保人估算,每年需交保费近1万元,且需连续缴纳20年。大都会人寿此前发布的《2017年理赔报告》建议,针对重疾保障的明显缺口,人们应尽早全面规划,尤其是对于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人群而言,更需要配置足额的重疾险保障。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相互保”只能是一种基础性和补充型的产品,消费者应珍惜最佳投保资质购买合适的商业保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相互保”更多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整个保险行业教育用户,提升大众健康保障意识,最后扩大行业发展空间。“对于还没有配置重疾险的年轻人,可以先加入‘相互保’,如果已配置了重疾险,加入‘相互保’相当于多了一份保障,”他表示,“仅有‘相互保’远远不够,还需配置期限较长、保额较高的重疾险,此外,还可以购买一份医疗险,解决医疗费实报实销的问题。”

  运营前景有待继续观察

  “相互保”是中国市场上首个互助性的保险产品,究竟这种创新运营模式的保险产品能走多远?不少市场人士对此打出了问号。

  由于与传统保险收取固定保费不同,“相互保”赔付资金来自其他成员分摊,因此有人担忧,成员出险越多分摊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投入就会变成一个“无底洞”?更为极端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参保人纷纷退保导致项目投保人少于330万而自动强制取消?“相互保”的可持续性究竟如何保障?

  对此,尹铭回应称,“相互保”作为保险,其可持续性来源于用户的体验。“用户要退出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他买了更好的产品,不再需要‘相互保’这样的保障,另一个是他感觉自己分摊的太多。”他还说,“我们会把每一年的分摊额当作最重要的用户体验去做,如果大家感觉这是个无底洞往里砸钱,这个产品就无法持续。”

  信美董事长杨帆亦也表示,信美相互将投保人年龄限定在出生后30天到59周岁之前,确保成员出险率在可控范围内,也是充分考虑了赔付额度与成员分摊额度之间的平衡。根据此前信美相互的精算结果,“相互保”的分摊额度与成员的实际重疾发生率高度相关,预计第一年参与的成员每人需分摊的实际金额约需一两百元。

  此外,按照协议,成员的分摊费用还包括10%的管理费,如果按最高赔付金额30万元来算,1个确诊案例管理费为3万元。有部分人士表示“由于‘相互保’产品并不提前收取保费,因此这一管理费费率水平并不合理”。对此,尹铭解释称,该管理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风控,第二个是反欺诈,第三个是核赔。“我们收取10%是为大家负责。”尹铭说。

  值得一提的是,为减少道德风险,保障运营过程和保费支出透明公正,除了遵守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披露,“相互保”还设立公示制度,接受全体成员监督;引入区块链技术,保障信息不可篡改;同时蚂蚁金服凭借多年反欺诈的积累和信用体系建设,将芝麻分和内部风控数据库与“相互保”结合,防止逆选择和有组织欺诈行为;区块链平台、案件公示、“赔审团”等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借助公众力量监督欺诈行为。

  对于“相互保”未来发展的前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仍需时间观察。一位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相互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能否产生很好的效果,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指出,“相互保”的低门槛确实能为部分人解决基础保障需求,有利于普及大众的健康保障理念和进行保险用户教育,应抱有宽容态度观察其后续发展。“如果它后续做得很好,确实对解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贡献,那的确是可持续的。应该宽容新生事物和鼓励科技创新,至于未来发展如何,还是有一个观察期。”他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