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财经焦点汇 > 2017诺贝尔奖揭晓 > 最新消息

诺贝尔经济学奖周一揭晓 市场预测仍是美国学者获奖

分享到微信2017-10-08 18:57 | 分享到: 作者:来源:新浪财经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6日(北京时间10月6日)消息,2017年10月9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即将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市场预计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热门获奖理论为为气候变化,经济增长以及货币政策相关理论,最终可能依然由美国学者夺魁。

  作为每年诺奖的压轴奖项,经济学奖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的五项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于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奖金提高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万元),向获奖者给予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2016年的获奖理论是契约以及高管薪资;2015年的获奖理论是贫穷和不平等;2014年的获奖理论是市场力量和监管。

  猜测诺奖得主难度很大,因为提名人的保密期为50年。之所以对提名人的名单也进行保密,除了保证公平公正,也是为了不让提名者因为没有获奖而有挫败感。从1969年经济学奖第一次颁奖以来,一共颁出48次奖项,在78位获奖者中,只有一位女性得奖;其中一半的奖项都可能是两名,甚至三名获奖者。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67岁。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部每年都会根据全球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数百万篇的学术论文,分析30年内的被引次数和被引论文数,由此来识别重大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评选出“引文桂冠奖”,这一奖项也被认为是预测诺奖的“风向标”。自2002年该奖项设立起,已经成功预测了45位诺奖得主。今年,知识产权与科技部从汤森路透集团脱离,成立了科睿维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原“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s)也更名为“科睿维安引文桂冠奖”(Clarivate Analytics Citation Laureates)。如果根据此机构的分析,以下三个研究领域很有希望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行为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卡梅(Colin F. Camerer)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洛文斯坦(George F. Loewenstein)的研究课题为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是颠覆传统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设的全面革新,修正主流经济学多方面的缺陷。卡梅和洛文斯坦的研究领域作为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解释经济行为背后的机制,例如人们为何会做出高风险性的投资,市场为什么倾向于产生“泡沫”等。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兼经济学教授霍尔(Robert E. Hall)则主攻微观经济学领域,但他自称是一名“应用经济学家”,尤其是分析了工人生产力并研究了经济衰退和失业的原因。他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如今的经济衰退期,失业率的上涨并不是因为企业大量裁员,而是因为失业者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找到工作。业界认为霍尔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失业救济政策的指导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哈佛大学商学院荣誉教授詹森(Michael C. Jense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荣誉教授迈尔斯(Stewart C. Myers)以及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拉詹(Raghuram G. Rajan)研究影响个人和组织在做出决策时的复杂因素,在阐明企业融资决策维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此荣誉。他们的研究对于理解企业资金的流动,提升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决策非常重要。

  回顾: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6年10月10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得奖理由则是他们为契约理论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凌晨4:40就醒了,还在想这么晚都没通知,今年估计不是我。但幸运的是,电话响了。”收到获奖消息时,奥利弗·哈特说:“我第一反应是拥抱我的妻子,叫醒我的小儿子……然后去找我的获奖同伴说话。”

  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所研究的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这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而统一的模型又难以概括现实交易的复杂机制。两位学者研究个人和组织如何在制定合同时平衡涉及薪资、财产权、保险索赔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风险与动机,提供从不同侧重点分析特定交易的理论工具,帮助个人和组织修正现实合同中潜在的缺陷、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现代经济的运营模式。(新浪财经特约 周皓玥 发自斯德哥尔摩)

相关新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