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财经焦点汇 > 美联储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 > 图片

图解: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会不会跟进?

分享到微信2017-12-14 14:20 | 分享到: 作者:来源:界面财经

  【图解】美联储加息后中国央行会不会跟进?你想知道的全在这

  中国央行今日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MLF操作利率5个基点。央行称,这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徐秋雨何苗HM初彦墨

  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3点,美联储12月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调升25个基点,由1.0%-1.25%上调到1.25%-1.50%。这是美联储年内第3次、当前加息周期第5次加息。

  美联储预计,2018年将加息3次、2019年加息2次。最新中性预期显示,到2020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3.1%。

  会议还释放出哪些信号?

  除了加息,美联储还在此次会议中上调了美国未来三年的经济预期。其中,美联储对2018年的经济增长最有信心,预计实际GDP增速将达到2.5%,比9月作出的预期数值上调0.4个百分点。

  美联储也下调了未来三年的失业率预期,预计2017年失业率为4.1%,2018和2019年将跌破4%的关口,降至3.9%。但从长期来看,失业率将有可能重回4.6%。

  美联储几乎没有调整通胀预期,预计到2019年美国通胀水平才会触及2.0%。

  关于美联储从9月份开始的缩表计划,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没有必要进行调整。

  数据显示,美联储从10月下旬开始减持国债。从10月25日到12月6日,已经减持112.5亿美元国债。从10月中旬开始减持MBS,从10月18日到12月6日,总共减持108.5亿美元MBS。从11月下旬开始减持联邦机构债券,截至12月6日总共减持23.7亿美元。减持速度与9月份会议上宣布的缩表计划速度大体一致。

  市场如何反应?

  美联储加息会议后,美元指数大跌,黄金则受到市场热捧,价格攀上高位。

  中国央行会不会跟进?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今日撰文指出,美联储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双边经贸联系和金融交往密切的中国产生较强的外溢影响,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稳定、经常账户盈余、企业融资成本以及海外投资战略等都会受到影响。

  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出现好转。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由逆转顺,银行代客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也全部转为顺差,结汇率也超过了售汇率。美联储再次加息后,叠加缩表和减税措施,美元将继续处于牛市周期,美元资产收益率上升,中国境内逐利资金和热钱将流出,资本外流形势将再次恶化。

  今日早间,中国央行已对美联储加息行为作出反应,宣布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和MLF操作利率,但调整幅度较小,均为5个基点。中国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刊文表示,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关于中国央行会不会继续跟进加息,赞同加息的人士认为,美国税改和加息可能导致中国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中国目前实际利率处于全球低位,仍有上升空间。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今年央行应该不会加息,2018年如果美联储加息次数如期达到3次,分别在6月、9月和12月,则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2018年美元趋于走强,这无论对现有的人民币汇率还是利率水平都将成为现实的压力;此外,在明年经济增速回落的趋势下,被动加息也是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挑战。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此次美联储12月加息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但美国税改导致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回流,同时吸引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可能对我国资本流动产生负面影响,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因此中信认为,本次跟随加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不赞成加息的人士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高企,不主张对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加息,且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

  央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已经相当高了,不主张对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加息。美国税改和美联储缩表等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可控,资本外流压力总体可控,人民币短期承压可控,长期来看还是升值的。盛松成还提到,货币政策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不紧不松,建议货币政策延续下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短期来看,中国央行跟随美国加息的必要性并不大。当前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已大幅减小,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在提高,中美利差也处于历史高位。而从内部看,央行控制基础货币增量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高,央行上调逆回购等短端利率会加剧金融市场的紧张和调整,弊大于利。随着去杠杆的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已大幅走高,实体贷款利率也在缓慢上浮,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会对经济构成一定的下行压力,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会进一步推升银行负债端成本,加剧金融市场的震荡和实体经济的下行压力。

相关新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