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三六零斥资12.81亿元 获民营银行牌照

李 冰证券日报

  近日,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三六零”)斥资12.81亿元获民营银行牌照。

  6月6日,三六零宣布入股天津金城银行。公告称,拟按照1.42388元/股的交易价格,受让天津金城银行5名原发起股东合计持有的90000万股股份,交易金额合计为12.81亿元,交易完成后公司直接持有天津金城银行30%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三六零的入驻,天津金城银行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及定位也将迎来重要转变。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三六零而言,这几年的金融持牌经营理念不断强化,入股银行有望构建发展金融科技的长期竞争力。”

  5家发起股东退出

  未来业务或将以消费贷为主

  资料显示,天津金城银行是银保监会批筹的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之一,于2015年4月份正式营业,注册资本30亿元,有16家发起人发起设立,全部为民营资本。其中,天津华北集团有限公司与麦购(天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分别持股20%和18%。

  根据公告,此次转让股权方为5家原发起股东。分别为天津德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协合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天津美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天利纵横贸易有限公司和晟鑫(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天津金城银行股份比例均为6%,合计持股30%。

  三六零方面表示,本次拟投资入股天津金城银行,主要基于民营银行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双方将以金融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普惠金融为重点,在更广泛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及战略合作,力争在业务拓展、运营效率提升、风险管理改进等方面获得新的突破。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三六零有了金融牌照后,其金融业务可在合规、持牌范围内经营。而金城银行有了三六零的资金、技术、流量加持,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另外,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实有一点值得关注,互联网巨头的持股比例上限均为30%,产业资本入股银行的资格审查以及30%的单一持股上限仍被监管严格要求。这也充分说明了在鼓励中小民营银行创新资本补充机制的同时,监管仍在严守中小银行监管底线。”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金融业务范围来看,天津金城银行主要定位于“公存公贷”。其业务聚焦汽车金融、财政金融、旅游、现代物流、医疗卫生、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八大细分行业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末,天津金城银行总资产311.42亿元,总负债276.47亿元,今年1月份-3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34亿元,实现净利1163万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7.37亿元,实现净利1.7亿元。

  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三六零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未来肯定要导入各种资源,尤其是线上业务必需的流量资源。这家银行的业务模式可能发生较大调整,如以前以企业贷为主,未来有望以消费贷为主。从天津金城银行角度来看,其底层资产可能会发生变化,依托三六零的线上零售基础,未来金城银行的存款来源及业务发展方向、定位都将迎来重要转变。”

  互联网加持

  展业效果几何?

  三六零方面表示,海量的用户资源及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将助力天津金城银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用户规模及小微服务能力,打造聚焦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互联网普惠银行。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三六零重要的金融领域践行者及合作伙伴,360金融此前就已与天津金城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赋能、联合开发产品、用户服务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度的全面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360金融是三六零公司的金融合作伙伴,于2018年12月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360金融是连接借款用户和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的科技平台,主要向银行等持牌放贷机构提供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综合性技术服务。

  360金融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二者的深度合作将持续提升面向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

  从目前民营银行的股东情况来看,大股东为互联网公司的,还有微众银行及网商银行。其中,蚂蚁金服为网商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30%。腾讯也持有微众银行30%的股份。

  陈文坦言,“三六零具备非常大的流量基础,此次入驻天津金城银行相较于其他民营银行优势非常明显。但相较于腾讯系的微众银行及阿里系的网商银行均有场景依托且获客质量相对优质,三六零相对较弱。”

  也有业内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三六零未来若想复制微众银行及网商银行的模式不太可能。微众银行微粒贷是‘拳头’产品,因其主要背靠微信的有效流量转化;而网商银行主攻的方向是小微金融,背靠阿里系掌握了大量小微商户数据。目前三六零在这两个领域优势均不明显,未来具体主攻方向及定位值得期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