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盈利承压 银行业让利实体需辟蹊径

专家表示要“输血”更要“造血”

欧阳剑环 陈莹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利润仍然保持正增长,但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银行是毫无疑问的“主力”。但让利需要银行业合理的净利润增长予以支撑,为此建议金融监管部门从降低负债成本、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快资本金补充、降准降息等方面着手,为商业银行“减负”。

  盈利能力或下降

  从资产规模以及社会融资结构来看,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供血者”,也是为企业让利的主力。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0万亿元。这意味着,让利1.5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的75%。

  此外,尽管今年一季度,银行业实现净利润7102亿元,同比增长5.62%,其中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6001亿元,同比增长5%,但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不良资产可能持续上升,净息差面临持续收窄压力,盈利能力可能进一步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一季度银行利润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增速同比有所下降。利润同比增长背后有生息资产增长较快、管理成本下降等原因。与此同时,银行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利息收入,已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利息仍然计入当期收入,但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暴露没有在利润中反映,风险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加快暴露,存在时滞。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今年银行业利润增长压力非常大。一是在宽货币、宽信用的政策引导下,流动性相对过剩。优质资产、符合政策导向的资产组织面临“资产荒”。今年资产端整体收益率又大幅下降,必然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减少。二是从负债端来看,今年负债成本还是保持相对刚性。负债成本刚性和资产端收益下跌导致整个银行利差水平收窄,这给银行利润增长带来巨大压力。三是随着风险发生、拨备计提增加,反过来又给银行利润增长带来压力。

  多措并举让利企业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1-5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03%,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67个百分点。

  多家银行地方分行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考虑到政策落实需要一个传导空间,预计后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仍有进一步下行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今年全年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向企业让利达1.5万亿元。”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提到,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传导机制,以LPR作为贷款定价基准,随着LPR下行推进贷款利率下行。同时,推动合理配置债券投资,支持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低利率发行,从资产端加大直接让利力度。

  此外,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银行机构的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可减少人工管理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浙江网商银行等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借助金融科技,采用线上信用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农户复工复产提供精准融资支持。截至5月末,该计划服务客户数达到1305.9万户,贷款累计投放超过5263亿元。

  此外,中信建投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银行是让利的主体,但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承担让利职能。银行主要借助贷款利率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改善企业盈利;同时通过投资低利率债券以及降低手续费收入来让利企业。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租赁等机构可以借助降低手续费率、降低融资成本、投资低收益债券的方式来让利企业。

  负债端措施值得关注

  近期监管部门对利用结构性存款产品高息揽储等行为给出了监管意见。监管导向核心是打破过去“存款成本刚性—负债成本高企—信贷资产收益难降”怪圈,这有利于减轻机构资产端收益下行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6月15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主动下调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发行利率,由原来的存款基准利率1.5倍调整至1.45倍。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分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意味着贷款利率要持续下调,存款作为银行负债成本,在资产收益下降的情况下,负债成本自然要下降。四大国有银行作为“标杆”,其行动会带来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更多银行跟进下调实际存款利率。

  杨荣认为,银行业有必要维持合理的净利润增长,确保银行体系稳定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预计2020年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4%。银行业向实体企业让利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给银行“减负”,包括不良资产加快处置、加快资本金补充、降准降息、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等做法。而成本端降幅同贷款利率降幅相当,可以确保银行利润稳定增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