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融委严控债券违约风险 机构认为商业银行受冲击有限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简称“金融委”)近日召开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

  多位专家认为,应通过多方位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发生,市场化、法治化进行违约债券处置仍为破局之道。此外,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群体之一,在近期违约事件中受影响有限。

  严控风险

  金融委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金融委会议剑指近期违约中的“行为性”因素。在部分国企违约风波伤及投资者信心、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强调提高政治站位、督促各类主体履行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意在对症下药、自上而下确立“信用”在于债市的重要地位,给债市投资者注入“强心剂”。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逐步打破刚兑是应有之义,但绝非发行人‘借坡下驴’,以转移资产、挪用资金等方式恶意逃废债的借口,也绝非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便利的挡箭牌。”明明进一步表示,此次监管部门强调多方位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发生:行业外部,各部门协作排查风险;行业内部,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各自律组织进一步规范债券发行、评级等流程,推动债市信息对称。债市打破刚兑过程中,违约仍会继续发生。长期来看,完善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市场化、法治化进行违约债券处置仍为破局之道。

  某信用评级公司分析师认为,打破刚兑本身有利于债市风险有序出清,也有利于推进更加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逃废债”等违法违规行为会扰乱市场秩序,尤其是在当前债市投资者保护机制、违约处置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诚信缺失会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冲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市场乱象,缓解市场悲观情绪持续蔓延,可能会导致“违约—融资难度加大—违约”趋势加剧,引发系统性信用风险,影响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功能的发挥。

  谈及近期债券违约事件的风险处置,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强调,违约风险处置应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行,避免过多市场干预,要防止发生次生风险。同时坚持“在线修复”方式,将债务重组与企业重整相结合,抓住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力的“牛鼻子”。未来,需要建立信用债市场动态准入、预警与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受影响有限

  作为债券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群体之一,商业银行在信用债违约事件中受到市场普遍关注。多位专家认为,违约事件对银行基本面冲击有限。

  王一峰表示,商业银行表内信用债配置比重较低,信用债走弱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估值损益,但对资产质量影响不会太大。此外,部分企业授信敞口对银行表内资产质量或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部分地方性法人银行影响相对较大,需要重点关注信用投放区域分化加剧以及可能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民生证券分析师郭其伟认为,信用债违约对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表现的影响都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投向仍以贷款为主,信用债和所需拨备占比较低,而且信用债违约率较低,造成的损失远小于商业银行净利润水平,银行也能主动对债券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管理,适时向低风险债券倾斜。另一方面,银行贷款质量稳健,风险抵御能力充足,预计能够很好地化解信用债违约带来的风险。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2016年以来新发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部分银行反馈在0.5%左右,银行煤炭业敞口估算在1%以内。疫情后大部分银行对公司贷款进行彻底摸排,煤炭业贷款中大约10%被纳入关注类贷款,同时,银行表内外投资风控一致。“所以我们判断信用债相关敞口也在下降,风险可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