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行业房地产新三板市场股市期市债市研报宏观海外基金港股信息披露行情交流金牛奖新媒体
首页 > 服务平台 > 新三板专区 > 蓝天环保 > 新闻报道

首批双创可转债成功发行 创新产品为新三板融资带来突破

作者:卢梦匀来源:中国证券网2017-10-19 21:08

  双创可转债实施细则刚发布不到一个月,本周就有三家新三板公司的双创可转债发行成功。其中蓝天环保的双创可转债则在深交所发行,旭杰科技、伏泰科技的双创可转债在上交所发行完毕。此外,天星股份、君实生物、合佳医药以及康润洁均发布了双创可转债的方案。 

  双创可转债这个新三板融资新产品能否为新三板公司融资带来突破,产生公司和投资人双赢的局面呢? 

  三家公司首轮吃“螃蟹”

  10月16日,三家公司公告双创可转债发行结束标志国内非公开发行创新创业私募可转债完成了首秀。根据公告,三只债券的持有人在6个月后可以申请转股。 

  从发行规模上看,伏泰科技可转债发行规模为4000万,可转债存续时间为一年。旭杰科技可转债发行规模为1060万元,产品期限是6年。蓝天环保的此次发行则为第一期,规模为2000万元,期限是3年。此前,蓝天环保曾在方案中公布,债券总额不超过1.5亿元。 

  票面利率上,蓝天环保也与其他两家不同。旭杰科技的可转债票面利率为6.50%,伏泰科技可转债的票面利率是4%。蓝天环保则设置了第一年2%、第二年4%、第三年12%的阶梯票面利率。 

  对此,蓝天环保董秘王海涛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蓝天环保的可转债方案有两大特色,票面利率采取阶梯式的设计,前低后高。这样使得前期的财务成本较低,有利于公司发展。后期如果投资者选择不转股,其收益也能得到保障。其次,选择分期发行也是个重大突破。对比三板市场的定增的一次性发行,双创可转债在交易所无异议函规定的期限内允许分期发行,可以令企业选择合适的时机分期发行,减少操作上的时间成本,也能够选择恰当时间达到最佳发行效果。 

  从转股价上看,旭杰科技的价格设置十分吸引人。根据该公司公告,初始转股价格为每股5.3元,上一轮融资价格为每股5.2元,可转债的期限有6年。也就表示,自发行起6个月后,在6年时间里,投资者每年都可以以每股5.3元的价格将债券转为公司股票。 

  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对上证报记者称,根据A股以往的经验,可转债的发行隐含了可转换权,也就是转股的优惠,所以相对来说利率会低一些。双创可转债细则中没规定转股价该如何制定,目前来看由于这是是私募债,利率不会设定的太低,因此转股价就不会像A股在交易价的基础上打很大折扣。新三板可以发行双创可转债的公司基本面都比较好,增长率平均在20%-30%左右,所以转股价不会太低,都围绕着近期的交易价格来定。 三大优势利好企业与投资者 双创债作为专为科技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债券品种,从去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对新三板企业来说,附可转股的双创债是重大的金融创新。”王海涛对记者总结了三个优势。首先,与三板常用的定增方式相比,无论对企业还是投资者都有吸引力。从企业角度出发,当财务业绩发展不明朗的时候,如果通过定增引进资金,企业估值可能会被压低,同时往往附带对赌条款。而通过双创可转债的方式,企业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值更容易达成一致,因为一旦投资人在未来转股时认为估值不合理可以放弃转股。 

  其次,如果企业通过定增方式引进资金,同时签订了对赌条约,未来如果触发对赌,履行主体则是自然人。但双创可转债不同,那是公司负债,公司履约的风险性小于自然人履约的风险性。 

  再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履约主体为企业,使得保障性更强了。每3个月可以设置一次转股申报期,投资者可以在可转债期间选择拥有多次转股权利,这种灵活性可以让投资人选择最有利的时点转股,既有充足的时间观察企业发展情况,又不会因丧失转股机会,而享受不到股权溢价。双创可转债作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转让,对投资人来说也是多了一条退出通道,因此可以预计比较受投资者欢迎。 

  “当然,发行双创可转债对企业来说也有压力。企业需要对自己债权持有期内的经营情况、资金安排有个准确的把握。如果投资人不转股,那么债券到期需要一次性还本,对企业的资金压力比较大。因此企业要做出合理可行的计划。”王海涛这样表示。 

  “现在双创可转债还属于私募债,发行方要自己去找投资人。如果要做成对企业融资特别重要的金融工具,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比较大的案例,由公开的以申购方式发行的债券,这样参与群体会从小机构变成大机构,为三板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诸海滨对记者说到。

  • 相关新闻


中证公告快递
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


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