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专题 > 2015全国两会 > 两会评论

关键之战:中国经济制定新常态下“三双”战略

分享到微信2015-03-05 17:43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徐扬 蔡敏 吴植来源:新华网

   “三双”——篮球赛中对超级表现的衡量标准,而今成为中国经济应对新挑战、新困难的战略战术安排。

   在篮球比赛中,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五项技术统计中,有三项达到两位数,被称作“三双”。能经常打出“三双”的球星凤毛麟角。

   在形势异常严峻的2015年,中国也在努力打出“三双”,在世界经济体中以超级巨星的身份,续写奇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这与李克强年初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年会时的提法一脉相承,并得到深化与发展。

   同样引人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经济增速预期定为7%左右,比去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双目标’起到了提振信心的效果。”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说,“双中高”则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经济调挡不会失速;“双结合”,指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的路径。

   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对手是更加复杂困难的经济形势,能否打出“三双”,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与能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重在开动引擎的力量。改造传统引擎,重在打基础、利长远。

   目前,中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

   “差距就是空间,补足短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拉力。”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深有感触。

   在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机床的沈阳机床集团,智能机床I5成为市场低迷时的“定海神针”,今年1月份订单同比增长了40%。

   “无论我在哪儿,只要点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每台I5机床的工作状态,并且是360度,没有死角。”关锡友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生产效率是国外顶尖产品的三倍。”

   机床是制造业的母机。在政府的支持下,沈阳机床5年来连续投资11.5亿元,大胆启用了一群年轻技术人才,研发出了“I5”。这部真正做到与互联网水乳交融的机床,去年首度在全球上市,销量就近1000台。

   在关锡友看来,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期,到了“咬牙跺脚”的时候了。“我们具备了和国际巨头们一争高下的实力,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坚持不懈地推进整个业态走向高端。”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无论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环境改善还是城镇化等,都具有很大潜力。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后发优势,挖掘潜力,加大投资和技术创新,中国就能实现“双中高”的目标。

   老引擎在升级,新引擎在生成。中国有13.6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果把激活每个细胞,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起巨大的推动力量。

   23岁的李夏是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拒绝“漂”在城里,选择扎根农村。

   在安徽霍邱县长集镇钱店村,李夏和两位同学成为一家农业企业的“大田管家”。同时还承包了蔬菜大棚。

   去年,自己创业让李夏淘得了第一桶金。今年他计划在新流转的几十亩耕地上开展良种试验,逐步扩大规模,推广种植。

   “在全社会形成新的创业浪潮,政府要完善许多具体政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李夏,同样还有许多忧虑。

   对此,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了“回应”: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当中国数以亿计的“经济人”,一旦激发出潜在的生意经后,将是火山喷发般的创业大潮。

   从去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333.59万户,同比增长17.67%,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4万户。“创客”正以令人惊诧的速度在中国各地遍地开花。

   “催生新引擎,要用足‘放’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辽宁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认为,对于科技人员自主创新要放手,群众自主创业要放开,企业选择创新成果要放心。“政府要通过简政放权,引领新一轮创业浪潮。”

   在中国经济打出的“三双”中,“双结合”是衔接动力与目标的连通器。

   观察人士认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攻坚克难愈发像走平衡木,需要决策者具有像优秀体操运动员一样高超的驾驭能力。

   “中国需要启动‘双引擎’提振经济增长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英国华威商学院教授卡迈勒·迈拉赫认为,中国若要培育强大而有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创新生态,需要引进更多的改革。(参与采写:朱绍斌)

网友评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金融市场
理财导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