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专题 > 瞩目国资改革 > 上海 > 浦发银行 > 最新报道

借上海国资改革“东风” 浦发银行有望实现“全牌照”经营

分享到微信2014-03-28 13:12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杜冰来源:金融时报

  浦发银行3月17日晚间的公告称,正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受让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控股权等事宜。这意味着一旦收购完成,浦发银行将在拥有银行、基金、金融租赁、投资银行(境外)等牌照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块信托类业务牌照,这将使其初具银行系金控集团雏形。业内人士分析称,浦发银行作为上海国资委之下的银行系金融平台,在上海国资改革的整体推动下,或将迎来一次巨大的转型机遇。
  内因:谋划“全牌照”综合经营
  从浦发银行的自身发展来看,通过收购上海信托,从而向综合经营业务模式转型,是此次收购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浦发银行旗下已控股公募基金——浦银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融资租赁——浦银租赁有限公司,同时还拥有华一银行30%股权、浦发硅谷银行50%股权以及由其发起设立的21家浦发村镇银行等金融牌照。但到目前为止,该行在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领域仍无斩获。
  事实上,开展信托业务一直被银行业内视为迈向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银行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客户资源,持股信托公司的案例并不少见,如交通银行持有交银国际信托股权达85%,建设银行控股成立建信信托,兴业银行收购联华国际信托等。而从银监会已经批准的信托牌照来看,目前持牌信托公司仅68家。近年来,信托牌照愈发稀缺抢手,已成业内共识。
  通过此项收购,浦发银行有望获得为数不多的信托牌照,换取更大的混业、综合金融业务空间。据上海国际信托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其净资产为58.25亿元,净利润为9.6亿元,管理信托资产超过1200亿元。而除了具有值钱的信托牌照,上海信托还持有陆家嘴、爱建股份等上市公司股份以及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1%股权、上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股权、上海证券33.33%股权。
  业内人士分析,若此次收购上海信托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浦发银行有望打通银行、信托及证券客户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公司金融市场条线业务快速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此次收购计划将是该行迈向综合化金融集团发展的重要一步。
  外因:上海国资改革为重要推手
  截至发稿日,浦发银行公告表示“具体方案尚在研究过程中,公司将根据相关事项的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鉴于目前信托牌照的炙手可热,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浦发银行为收购这块牌照所支付的对价可能不菲。
  虽然浦发银行方面表示,具体收购方案仍处于研究过程中,但业内普遍预计,收购和整合过程将会较为顺利,其中原因在于,此次收购行动是上海金融国资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后具有上海市政府的重要推动力量。
  事实上,浦发银行和上海信托均由上海国际集团所控制。目前上海国际集团合计持有浦发银行24.18%股份,为合并持股第一大股东,还持有上海信托66.33%的股份。同时,上海国际集团又是上海市国资委100%持股公司。因此,浦发银行此次的收购行动被市场解读为上海金融国资的再一次整合。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建设金融控股集团思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日前,国泰君安收购上海证券、华安基金20%股权转让项目的背后主角同样都是上海国际集团。据悉,除证券、银行、信托领域外,接下来还将有保险等其他更多的金融领域改革举动浮出水面,将来或会逐步形成浦发、国泰君安等几大金融集团。
  而对于浦发银行而言,能够搭上上海国资改革的这趟列车无疑是重大利好。
  “上海金融国资领域改革带来的机会正在增多。浦发银行今后有望被打造成为上海地区重点银行系金融控股平台,未来上海国资势必将通过多方面资源支持将浦发的业务做大做强。”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上海国际集团或将大量剥离经营性资产,而浦发银行作为上海国资委下面的重要金融平台,在此轮上海国资改革中有望获得大量的金融资产整合,从而提升其在金融控股领域的竞争力。
  未来:需稳步推进
  业内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间接控股已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雄心,国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期待加入金融控股集团行列,发展综合经营模式。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上海国资改革与自贸区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与地缘的双重优势,将成为浦发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推手。
  “混业经营是未来银行的发展趋势,浦发银行若能顺利实现此次收购,加大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市场,势必会对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上述专家称。
  不过,也有专家提醒,正如任何事物发展都具有双面性一样,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弊病:综合经营带来的业务交叉有可能会导致风险“传染”。因此,银行综合经营需稳步推进。
  “如果金融集团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面临由于各种不良关联交易产生的风险传递、信息不透明和其金融子公司缺乏自主性的风险。而且,金融集团的产品质量和产品规模方面的矛盾将会更多。”该专家认为,基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一方面要建立起内部配套的合理内控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形成有效的监管环境。
  “交叉业务的风险连接点会增加,由此综合经营将使得监管面临严峻挑战,监管机构需要逐步从机构分类监管层面,提升到功能性监管水平。”上述专家表示。

 

网友评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金融市场
理财导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