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工业城市科学规划产业迭代

经济参考报

  当人口红利消退,当资源濒临枯竭,当产业优势不再,曾经的工业强市必然面临产业迭代的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城市问题也考验着这些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如何在城市转向、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动力转换过程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这些工业城市对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值得借鉴。

  东莞:“世界工厂”挑战城市再造
  □记者 黄浩苑 邓瑞璇 广州报道
  这些天来,张汝春和钟佐滨顶着户外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东莞多个乡镇“找地”。他们是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和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大数据、规划图、法律法规乃至逻辑空间,“掘地三尺”般挖潜,目标是用更科学的规划为东莞长远发展布局。
  名声在外的“世界工厂”东莞,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完成了从农业大县到制造名城的跨越,但也形成了亦城亦乡、城乡混杂的空间环境,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城市问题,如高强度开发后的空间挑战、公共服务不均衡的人居挑战、产业迭代支撑受限的产业挑战等。如今,东莞面临着工业城市再造的课题,也在这一场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为工业划底线
  耕地有底线、林地有底线,东莞还给自己加了一条底线——工业。
  为保护工业发展空间,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东莞自2018年起实施《东莞市工业保护线专项规划》,全市共划定420平方公里工业保护线,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34.7%,其中工业红线规模371平方公里,工业蓝线规模49平方公里。
  张汝春说,工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用地空间来保障,划定工业保护线,有利于保护工业发展空间,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一举措也是东莞在给自己念“紧箍咒”,遏制市场利用“三旧”改造政策投向房地产赚快钱的举动。数据显示,自2009年“三旧”改造政策实施至2017年底,大量资金投入到改造难度低、利润空间大的城镇中心“退二进三”项目,产业类项目仅占15%。
  产业用地受到威胁,产业用房价格不断被抬升,社会上甚至盛传“做实业不如卖房子”。划定工业保护线,及时遏制工业用地被蚕食的苗头,也向市场传递了东莞制造业立市、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信念与步伐。
  有了“金钟罩”还不够,产业空间的分散破碎,导致新兴产业没有“用武之地”。东莞市工业用地中有67%属于集体用地,锁定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1821个村级工业园,平均每村就有3个工业园。其中70%的村级工业园在300亩以下,60%的镇拿不出500亩以上的土地承载新增的产业项目。
  另一方面,2020年东莞的开发强度已逼近城市发展容量的极值,增量没有空间。于是,东莞加紧推进向存量要增量、要效益的“工改工”项目。位于寮步镇的光达制造·科技智慧谷项目,就是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全新蜕变。
  科技智慧谷的前身是一批老旧厂房,科技智慧谷项目负责人孟磊说,过去的厂房没有为设备上楼、产线上楼服务,所以土地使用效率低,产出效益低。现在不仅要统筹整合土地资源,重新设计层高和承重,使建筑符合工业上楼的标准,同时也要考虑资源集约,包括入园企业标准、污水环保处理等。
  如今科技智慧谷项目引入一批高新智造及5G企业,预计年产值将从原来300万元提高至6.26亿元,年税收从原来30万至40万元提高至9000多万元。
  为人居造惬意
  闲适的生活节奏和随处可见的风景,对很多曾经的东莞人来说,是流水线和机器声之外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
  2020年,东莞全市的GDP超过9650亿元,在疫情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经济实力的飞跃之下,如何让市民共享品质生活?这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关注思考的问题。
  来到东莞20年的谭名成,如今已经是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区域规划所所长。在他眼里,这些年来东莞的建设不仅配合经济发展,也在积极地回应人居的需求。
  谭名成说,过去大量产业工人在工厂上班居住,很少参与城市生活,“现在城市想要发展产业,已经不仅仅是给地就行了,更要关注人的需求,除了工资待遇,更要提供高品质生活”。
  从便利交通到教育扩容提质,从15分钟优质生活圈到都市生活客厅,再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东莞开始了从“世界工厂”到“湾区都市”的全方位城市品质的提升。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享受都市生活,东莞提出高品质推进“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包括高标准规划建设三江六岸历史休闲片区。全长约17公里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串联了可园、金鳌洲塔、下坝坊、鳒鱼洲、莞城骑楼街等东莞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示范段一期的龙湾广场今年5月1日正式开放。三个月来,龙湾广场已经成为东莞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有年轻人在草坪上搭起帐篷看书交谈,有一家人推着婴儿车在江边的木栈道上散步,有人伴着白鹭跑步健身,有人随着江风休闲垂钓,有小朋友在儿童设施旁跑跑跳跳。而不定时的音乐节、文化分享活动,更让这里成为城市客厅。
  暮色四合,路灯亮起。龙湾广场热闹不减反增,人们驱车从四方赶来享受这惬意的夜色。东莞市中心城区建设现场指挥部规划总监戴海锋知道,自己的家乡东莞,除了机器轰鸣的声音,更有江水滚滚、鸟鸣阵阵、欢笑声声。这离蓝图里“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兴”的城市生活越来越近了。
  为实业绣美景
  东莞从承接“三来一补”企业走上经济腾飞的道路,当年的小农村没有开办工厂的条件,也要把祠堂、饭堂、会堂改造成厂房进行生产,如今,他们的生意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东莞很早就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开始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并且,东莞生态资源的显著特点是紧靠生产生活,于是有关部门以生态风景要素为纽带,牵引产城景共融,通过多样化的生态要素链接生产制造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谭名成说,调查发现,东莞“钟摆式”生活的人少了,这就是全域功能与全域风景相融合的空间布局取得的相应成效。
  在东莞谢岗镇,一条正在修建的小河涌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这小小的河涌两岸修建了如看台一样的台阶,每层台阶的表面还遍布密如蜂巢的孔穴。这台阶可不是亲水平台,谢岗镇规划所所长陈志斌说,这些孔穴是生态巢,便于鱼类繁殖筑巢,而阶梯式台阶是为水鸟提供站立的空间,便于它们在水边觅食。正说着,一只白鹭就飞来寻找食物。
  为了解决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压力,东莞除了划定生态控制线外,还通过完善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小山小湖”和口袋公园等,使得“规划见绿、见缝插绿”。
  采访中,很多老东莞人都说见到了很多久违的“老朋友”,穿山甲、野猪、赤狐、小鲵……这些他们小时候见过的动物近年来又重新出现在他们身边。
  “山好水好生活好,人才愿意来,有人来城市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未来。”张汝春说。
  淮北:资源型城市探索数字“智变”
  理后,被制成营养土、有机肥等热销产品。
  与此同时,在淮北城管局智慧监控中心的大屏上,这些餐厨垃圾的收运、称重、处理过程经过智能终端,实现实时在线追踪。
  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粗放”一度成为淮北的身份“标签”。新发展格局下,淮北意识到,传统粗放式、被动式、突击式管理与城市的发展定位不符,更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淮北市委市政府将智慧城管平台列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市域一体化全覆盖。”淮北市城市管理局监控中心主任吕浩勇告诉记者。
  “过去为了打击泔水非法收运,我们经常要夜间巡逻,耗时费力。”淮北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餐厨办的工作人员任仁说,现在全市餐饮企业配备了2000多个带有芯片的智能垃圾桶,通过智慧化手段提高监管的效能。餐厨垃圾从酒店后堂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天眼”视线,一点一滴也不会“跑冒滴漏”。
  城市治理的“绣花针”到底有多细?在淮北城市“智脑”中心——智慧城管系统里,从广告牌、城市路灯到酒店垃圾桶,共有462894个城市管理部件被分门别类纳入智慧管理的基础数据库,而城区则被划分为4851个万米单元网格和72个责任网格,这些基础数据与城市实景影像、空间地理等共同构筑起一座新型城市的“数字基底”。
  吕浩勇说,每个责任网格里都配有相应的管理员,确权确责,依托数字技术赋能,通过跨部门协同,实现城市管理的“耳聪目明”。
  “遮牌”车辆自动识别、“黑名单”车辆自动报警、“北斗”通讯终端在线自动检测……智慧城市离不开科技创新。
  针对安全监管、网约车管理、物流业绿色转型等城市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淮北市积极开展大数据场景创新应用,在科技治超、交通安全管控、多式联运与网络货运服务等领域建成了一批智慧管理子系统,促进行业管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
  撬动经济新动能
  无线城市、智慧交通、数字城管……在淮北市交通运输局信息中心主任李文杰看来,智慧城市和科技创新互为支撑,形成良性互动。
  智慧城市源源不断产生海量数据,经过挖掘清洗,成为“绿金”富矿,撬动城市经济新动能。
  在淮北市,由科大讯飞投资的淮北科讯金服大数据应用有限公司,运用大数据开发普惠金融云平台“金融超脑”,联合农行“万家e贷”为创业创新注入金融血液;区块链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创新开发“区块链+”应用,拓展医药、食品安全、产品防伪等场景,为政府监管、百姓就医等提供安全支撑;淮北市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聚能物流云平台通过大数据交互共享,实现云端信息发布、运费结算、安全监管,依靠“智脑”提供绿色高效运输方式,助力低碳发展。
  “我们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技术等构建城市交通‘智脑’。”李文杰介绍,通过大数据应用场景创新,集成淮北矿业集团货物资源和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的优势,打造聚能物流云平台,拓展辐射华东、服务全国的绿色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记者 王菲 合肥报道
  新发展格局下,城市需要更人性化、更精细化的管理以及更高的运营效率,才能适应时代节奏,满足人民需求。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北市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针对城市转向、发展转轨、产业转型、动力转换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以数字“智变”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路径。
  筑牢城市“数字基底”
  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的安徽省淮北市1960年建市,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淮北市瞄准“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战略定位,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2013年,淮北市获批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淮北市统筹实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以数字智变“助攻”城市转型。
  “长期以来,由于各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导致各自为政、‘烟囱林立’的信息孤岛现象,数据共享不畅影响行政效能发挥,成为数字转型的难点和阻点。”淮北市数据资源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征说。
  拆除“数据烟囱”、围绕“一网、一门、一次”大力推动数据资源交互共享,从“最难啃的骨头”开始,淮北市下决心打破“信息孤岛”,筑牢城市“数字基底”。
  “4万多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统一事项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电子证照、统一查询服务、统一支付平台、统一咨询投诉、统一App和统一‘好差评’,推进‘慧办事、慧审批、慧监管’。”王征说,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以数字赋能政府行政能力提升,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
  淮北市持续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一县三区、35个镇(街道、开发区、产业园)、441个社区(村)全覆盖。从“单兵作战”到数字协同,淮北市探索智慧城管+社会治理新模式,整合公安、交通、城管等视频监控资源,将全市各部门数据纳入云计算中心。依托“一张图、一张网、一朵云”,实现民情掌握实时化、指挥调度协同化、事件处理便捷化、日常管理智能化。
  让城市管理更精细
  在淮北市国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门口,记者看到一辆辆满载餐厨垃圾的货车正有序进入无害化垃圾处理车间。
  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餐厨垃圾经过厌氧发酵等无害化处
  枣庄:昔日“煤城”重塑工业优势
  □记者 贾云鹏 济南报道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山东省枣庄市,经过长期高强度开采和粗放式发展,煤炭资源濒临枯竭,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枣庄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旗帜鲜明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优存量”改造提升煤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增量”培育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多元产业 破解“一煤独大”
  从煤到电力增值2倍,到甲醇增值4倍,到醋酸增值10倍,到醋酸酯等可增值80倍。位于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中峰化学有限公司,把这条价值链做到了高端。记者在这家企业看到,醋酐经过催化聚合变成了白色的棉絮状醋酸酯,可用于制作香烟过滤嘴和眼镜架。
  中峰化学是枣庄推进动能转换、重塑工业优势的缩影。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枣庄有着140多年的工业文化,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发行了中国最早的工业股票。建市之初,依靠丰富煤炭资源,枣庄为支持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
  由于过去长期严重依赖煤炭,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是昔日真实写照。据枣庄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刘纹学介绍,枣庄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突出,且随着境内煤田资源濒临枯竭,枣庄煤矿、陶庄煤矿、田屯煤矿等一大批矿井相继关闭。
  枣庄将煤化工作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突破口,从煤焦化、煤气化两条路径同时突破,形成了十多条产业链、50多种产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今年上半年,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企业营业收入超219亿元,同比增长50.8%。
  枣庄发展多元产业支撑城市转型的思路愈加明确。今年3月份召开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进一步强调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流通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
  为此,枣庄设立100亿元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集中突破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初步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以新能源下属的锂电产业为例,枣庄已拥有22家骨干企业,能生产200多个产品,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正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
  聚焦智能制造 引领产业转型
  2020年,枣庄“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9%,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6家,高新技术企业22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1%,煤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
  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效虽明显,但枣庄意识到,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未根本扭转。去年,全市传统资源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超65%,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占山东省的1.5%,仅有一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工业百强企业仍没有突破。
  在三年攻坚行动中,枣庄要求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制造业产值突破3200亿元,全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说。
  枣庄开展了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工程,将技术改造设备奖补比例提高至10%,技改项目贷款贴息比例提高至50%,将“零增地”技改项目奖补比例提高至12%,引导企业转型智能制造。同时,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向智能制造倾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链补链,打造更多“黑灯”工厂、无人车间、数字园区。
  创优营商环境 赋能“工业强市”
  枣庄市发改委主任史峰说,枣庄市将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元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元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通过“工业强市”实现转型发展。
  作为锂电产业“主战场”,枣庄高新区目前拥有锂电规上企业4家,去年总营收8.36亿元,正开工建设两个总投资过50亿元的锂电项目。“我们还积极推进天能动力电池、保利新10GWh锂电产业园、吉利HEV动力电池等项目签约落地,打造锂材料、锂电池、锂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枣庄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广部说。
  枣庄还加快搭建“飞地”招商平台,在上海等重点地区建设产业促进中心,发挥异地孵化器作用,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枣庄”。“这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商在大城市设立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办公场所的需求,把生产基地设到枣庄来。”枣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岳增波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