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获奖

胡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胡雨)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袁国勇、裴伟士凭借发现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摘得“生命科学奖”;张杰因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施敏因其在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袁国勇、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

  自从阴极射线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子束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能电子束使微结构的精确塑造和材料特性的创新变革成为可能。张杰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其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施敏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其对跨金属/半导体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还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该器件被广泛的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每个奖项奖金约650 万人民币(等额100万美元)。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4位获奖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