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亮点纷呈:聚焦高精尖 创新型应用持续开拓

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雁争

  8月21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闭幕。大会设置的博览会上,130余家企业携500余件展品亮相,30多款产品为全球首发新品。它们“各显神通”,已经或即将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我国机器人产业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机器人企业和行业用户跨界合作

  应用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记者从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获悉,机器人企业和行业用户合作,针对潜在需求和特定场景联合研发,形成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

  北京思灵今年展出的养猪机器人就是和养殖用户联合开发的。该公司人员对记者表示,在养殖领域,北京思灵需要大型养猪企业的帮助,用户的经验会沉淀为专业的算法,在完成前期的经验积累后,双方可以输出智慧、智能养殖场,并不受地域限制,不断复制这种养殖场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也介绍了一个跨界合作的例子。他表示,最近国内机器人企业和用户合作研发的猕猴桃授粉机器人,将授粉的作业效率提高了20倍以上,有效解决了因人工授粉效率低下而影响产量的问题。

  更多工业企业正在结合自身的高需求,推动机器人迭代发展。

  在今年的博览会上,安川首钢展示了新能源电池盒机器人智能生产线,该生产线集合了3D视觉、力控、AMR、5G等技术,为新能源电池生产“骨架”。

  “到2035年,新能源车占全部新车销量比例将达到50%。新能源汽车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下游需求旺盛。”安川首钢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机器人。目前,国民经济中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已经用上了机器人。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金壮龙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2021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创新企业厚积薄发突破瓶颈

  尽管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仍是少数。在本次大会上,记者看到,一些创新企业正在努力突破瓶颈。

  在智同科技的展台上,高精密减速器驱动的准双曲面机械臂活动自如。

  精密减速机是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占据了机器人整机约35%的成本。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减速机在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中技术壁垒极高,间隙配合或过盈配合的微小偏差都会导致接触刚度和啮合刚度的成倍差异,进而影响工业机器人运动参数的极大变化。

  智同科技成立于2015年。目前,该公司的精密减速机开发工作已覆盖精密减速机原理研究、核心零件制造工艺开发、材料和热处理技术研究三大方向,并最终实现了“理论研究+产品研发+市场试用验证+推广”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

  SRT软体机器人展示了柔性末端执行器。记者看到,该公司的柔性夹爪自由地抓取一个个不规则的物体,动作犹如灵活的人手,不见任何卡顿。

  “我们研发了低成本替代人手去工作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工业自动化生产‘最后一厘米’的难题。”SRT软体机器人公司负责人介绍,柔性末端执行器是一类新型末端夹具,能够温柔无损地抓取工件,具有极高的自适应性。

  “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基础能力已经明显提升。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智能控制器、新型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取得阶段性突破,以机器人操作系统为代表的核心软件、部分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并得到了实际落地应用。”辛国斌表示。

  抓牢战略机遇期,企业信心足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多家机器人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

  北京大艾机器人董事长帅梅对记者表示,大艾是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重点支持的高科技发展平台。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研发了专门应用于老年人步行的助力康复机器人,明年就会把该产品推向市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人工智能、5G、生物、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抓住机遇,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将多措并举,为机器人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产业短板,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金壮龙说。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信息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谋划实施新一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坚持全链条发力、“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链条集中的机器人产业布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