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

杨洁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于8月22日至24日在重庆市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次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集中展示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数据要素化是一个国际性难题,还处在探索阶段。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其赋值、赋能、效用和价值的发挥,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数据要素化进程

  在高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以“构建制度,鼓励创新,加快数据要素化进程”为主题发表视频演讲。他强调,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其赋值、赋能、效用和价值的发挥,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价值的发挥依赖于多元数据的融合碰撞和数据的共享流通。

  当前,数据要素化是一个国际性难题,还处在探索阶段。梅宏建议,首先可将数据资源化,并认识数据的资源属性,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以及后期的清洗、加工和组织等,这是数据价值释放的前提。其次是数据资产化,即在法律上确立数据的资产属性,这是要素价值得到保障的根本。第三是数据资本化,实现数据的资本属性,使得数据的价值可度量、可交换。

  数据价值的挖掘、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计算能力的提升。图灵奖得主杰克·唐加拉表示,过去三十年时间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现在排名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可以完成10的18次方次运算。他举例称,如果全世界人口每人每秒能完成一次运算,大约4年才能完成超级计算机1秒的工作量。

  “榜单上前十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五台在美国,有两台在中国。”杰克·唐加拉表示,中国是超级计算机的最大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制造国。中国有173台超级计算机投入使用,拥有联想、浪潮和中科曙光等制造企业。

  数据价值的发挥也离不开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表示,“当前工业领域通信协议众多、各说各话,严重制约了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实时同步。5G的技术特性可适配多种工业协议,实现极低时延通信,通过与边缘云、工业控制系统的融合创新,为工业互联网的难点、堵点带来破局之路。5G和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体之两翼,两者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工具箱。”

  打造智慧城市“样板”

  本次智博会重点聚焦了“智慧城市”年度主题。2021年底,重庆市入围全国“双智”城市试点,即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认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将通过多方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全新的智能网联移动工具,并在智慧城市的大环境里有效运行,从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斑马智行联席CEO张春晖表示:“重庆市建‘双智’城市,第一次明确提出智能操作系统的社会属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把智能网联汽车放到城市中去思考。”

  张春晖认为,重庆市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最佳示范区。“重庆市的场景足够大,8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4000公里,还有16万公里的各级道路;重庆交通也足够复杂,多山、多桥、多立交桥、多隧道,形成重庆路网系统复杂度独一无二的特点。但这对智能汽车以及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车、路、云协同的操作系统来提供强大的、智慧的数据引擎。”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智慧出行、便捷交通的向往,更为我国汽车品牌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绝佳的机遇。”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说。

  朱华荣介绍,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长安汽车将继续坚定打造“新汽车+新生态”,全力推动第三次创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到2030年,长安品牌销量达45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60%,全力向世界一流汽车企业、世界级品牌迈进。他透露,智博会期间,公司还将发布长安汽车全新智能品牌。

  数字政务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刘烈宏表示,中国联通助力重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省级智慧河长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各类感知设备,共同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感知体系,清楚、实时地监测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河段,帮助重庆市的17000多名河长,实现对管辖河流的“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表示,重庆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等发展目标。智慧城市需要“善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深化演进,华为将从城市数字底座、智慧能力统建、制造产业发展与繁荣应用生态四个方面,携手重庆市深化打造智慧名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