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警惕山寨款投资教育平台

证券时报

  【灵光一闪】

  事实上,投教工作除了长期性,其要求之严格,也不是山寨平台所能达成。

  蒋光祥

  去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凭借赚钱效应,使得“炒股不如买基金”这一“箴言”真正走入人心,尤其是年轻基民的内心。众多投资小白火线入市,有数据表明新基民当中近一半是90后。尽管不少小白成为价值投资者可能就是这个春节前后的事情,但颇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调查显示,超九成基民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高于或处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只有1%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水平远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然而在前不久的市场大幅震荡波动之下,不少基民开始焦虑,申赎行为难言理性。这背后的实质,无疑是新基民的入市热情与其投资素养、投资理念的实际储备不成正比。

  出版行业有一共识,股票相关书籍只有在牛市才会被人记起和热卖,同样,牛市中基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突然高涨,并不令人意外。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教育工作,牛市自然是大好时机。不过,业内皆深知,此项工作虽异常要紧,但投入大、耗时久、见效慢。实际操作当中,“高精尖”配备的公募基金公司,人手不足首先就是一个常见难题,中小公司负责此项工作的同事往往只有一二人。虽然近年来公募行业也跟进了视频“直播”,基金经理等主播开始面对镜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来分享投资经验,提示风险。但面对庞大的持有人群体,区区几段视频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求基金经理本职工作“手忙脚乱”的同时,还能高频率、高质量地录播、直播输出,确实有些不现实。这就给了一些山寨的线上理财教育机构以机会,各种以“商学院”、“理财课堂”面目示人的在线理财教育机构“敏锐”地承接到了投资者的这一需求。这些平台往往先用9.9元的理财小白课程热情相邀,后面有数千或过万元的进阶课“请君入瓮”。在部分投资者发现被忽悠之后,引发了集中投诉,已有案例见诸报端。

  实际上,投教问题在过往,可能还表现的没有这么突出。因为过往有银行渠道在补充,银行的理财经理们虽没有基金经理那样专业,但足以引导一般的投资者。但是移动互联网络兴起后,一部手机,一个线上第三方APP(非银行类基金代销机构),就可以把交易做完,还有几个年轻人愿意跑一趟银行网点买基金呢?既然有线上这些视频、音频课程可以进阶,还有几个年轻人有空来银行网点听理财经理面对面宣讲呢?我们当然不能怪投资者变得“慵懒”,这是时代之变。此刻,这些山寨投教平台如果只是单纯宣传“如何从穷人思维过渡到富人思维”、“对于年轻人财务自由有多重要?”、“懒人躺赚的理财方式”等理财知识,无伤大雅,至多算投资“成功学”,鼓动性远超实际投教意义。但如果涉及到如何投资具体股票或基金,则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否则就是踩了红线。从媒体公开报道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些平台及“导师”相关资质无法自证,还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不予退款等问题。部分无法一次付清学费的客户还曾在购买课程时,被推荐网贷或借钱的方式购买进阶课程,更是将吃相之难看展露无遗。

  事实上,投教工作除了长期性,其要求之严格,也不是山寨平台所能达成。包括之前的手机APP平台的直播方式在内,都必须在合规红线下展业是业内常识。而山寨款投教平台层出不穷,操作混乱,多属于捞一把就跑的角色,遑论合规。其实对于投资者尤其是新基民来说,证监会、中基协,公募基金公司的网站或其他的大型门户网站,均设有投教专栏,足以满足一般投资者的学习需求。若觉得不够尽兴,也可以自己“玩票”去参加相关从业资格的考试。而公募行业更应警惕起来,拿出应对措施,不应将投教阵地拱手让人。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