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全国碳市场启动迎“开门红”

首日成交额逾两亿元

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刘丽靓)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按照“一主两副”的总体架构,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同日,中国首届30·60国际会议在武汉开幕,上海则召开中国碳交易市场论坛活动。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开市首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2.10亿元,收盘价51.23元/吨,较开盘价上涨6.73%。

  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

  在上海会场活动仪式上,多家金融机构发布《金融机构支持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共同倡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绿色发展,致力于成为有担当、负责任的绿色金融机构;积极推广绿色金融标准,加快建立绿色低碳投融资体系;积极开发碳金融业务,提供多层次碳金融产品,有力推动碳金融业务发展,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

  上海市属企业则发布了《企业低碳减排倡议》,提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确保如期实现目标;主动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落地见效;立足科技进步,带头推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尽快实现低碳转型。

  此外,在随后举办的碳中和行动联盟成立仪式上,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三峡集团、中国宝武、国泰君安、中国平安、腾讯公司、中金公司、远景智能、上海环交所共同启动联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宣读《碳中和行动联盟纲领》,提出主动开展碳核算及碳披露;设立企业碳中和目标及实施路线图;积极参与自愿碳市场建设;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动,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构建碳中和生态圈;通过自身行动和影响力倡导公众低碳生活方式。

  上海碳市场自2011年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制度明晰、监管有序、减排有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体系,形成了公开透明、平稳高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场机制完善,市场规模位于全国前列。上海碳市场目前包括三大交易品种,分别为上海碳配额现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即CCER、上海碳配额远期。截至2021年6月底,上海碳现货各品种累计成交量1.66亿吨,累计成交额18.57亿元;CCER成交量占全国CCER总成交量约41%,稳居全国第一;上海碳配额远期是国内唯一的标准化远期产品,自2017年上线运行以来累计成交437万吨。

  “武汉碳达峰基金”和“碳中和基金”正式启动

  在武汉活动仪式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吕文艳与各大金融机构签约《金融机构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曾庆祝代表湖北两山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昌区区委、区人民政府、各大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武汉碳达峰基金”;代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集团、正邦集团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碳中和基金”,并与五大电力公司和腾讯公司签订了《碳市场战略协议》,推动资本向绿色产业集中。

  同日下午,主题为“30?60目标下的中国碳市场展望”圆桌会议及“赋能碳市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论坛在武汉举办。与会专家表示,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政策抓手,我国应当继续开展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形成碳市场激励减排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财税金融政策,加大低碳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目前,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满足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的软硬件条件。

  下一步,中碳登将充分发挥自己优势,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基础工作,配合主管部门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进一步丰富登记和结算延伸性功能,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