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田:中国要谨防政策性金融风险的显性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时间:2012-07-25 16:21

  我演讲的题目“中国要谨防政策性金融风险的显性化”,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刚刚过去的2011年,这5年时间,是我们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频繁时期,可以说一年一变。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的第三季度,那个时候针对部分农户产品价格上涨,和国际上主要的一些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包括石油等等,那个时候我们采取了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尤其货币政策。

  那么,到2008年第三季度,我们刚刚开完奥运会,中国宏观经济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从2008年第三季度,一直到2009年上半年,我们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经济增长。从2010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年底,在今年第三季度有所变化,我们宏观调控的政策尽管提的稳健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但实际上所谓稳健货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实施的是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年底已经召开了,2012年,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年宏观调控的基调又做了新的表述,叫做“稳中求进”。这个稳中求进,我个人理解搞的太厉害了,加上国家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是转到保经济增长为主,防通货膨胀为辅。大家看看这5年左右时间,频繁对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手段选择发生一年几乎一变的逆转变化。我在这里要提出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这种频繁的变化原意是什么,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对中国经济近期,中长期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的说这几年之所以宏观政策变化如此的快,是和国家经济形势变化有直接关系。而我认为,与其是针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结果,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经济本身认识不深刻,不深入,不靠谱,有疑虑的关系。这5年国际经济形势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不怎么波动,前有金融危机,后有所谓的主权债务微机。国际经济形势没有好转,这是一个大的基本背景。为什么我们国内政策频繁发生变化,尽管宏观政策本身是短期政策,他不是长期的,但为什么在大致12月左右时间,我们的政策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所以,这是我们提的第一个问题。另外每一年我们都取得巨大成就,跟我们宏观调控有很大关系。别人说2011年宏观调控基调是控通胀为主,第一轮下来有6%,接近6%,现在4%左右,我们预测前年CPI调整目标是4%左右,现在回到4%上下。我们经济增长率也是一枝独秀,保持在9%以上,那么从这些数据来看低利率好象和宏观调控政策有直接关系,已经达到我们日趋的效果。

  我提醒大家,大家都是经济学方面研究的专家,对中国经济很有研究。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目标,显现出来这些数据,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和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好比说,是不是和我们供给管理政策变化有关系。因为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不是普遍性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也上涨比较快,其他的产品价格要么没涨,要么涨幅比较小。

  所以,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既不需要用宏观调控的一般政策,尤其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我觉得咱们的物价回落最重要还是咱们供给管理,加强对部分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等方面的政策,是这方面政策发挥了直接作用。

  第二方面,要说CPI已经控下来,更重要因素是对流通环节进行了很好的管理,反炒作,反垄断。现在我们研究小组对政策研究是有风险,这几年政策进行一个评估。我觉得咱们现在提出来,我们的宏观政策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并且还要宏观调控的力度,要有微调性,我觉得这是提出来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启示性作用,我们宏观调控原则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最重要还要对中国经济,尤其中长期经济要有最基本的判断,在这一方面要下功夫。我们现在的经济搞的越来越成了政策性,就像我们的股市一样。好比说对中国所谓货币之迷怎么来看,M2占GDP的比重达到180%,近200%,对转轨中国来说是正常还是不正常的。还比如说,我们年度宏观政策取向应该以什么为基调?我认为,争取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增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就经济增长。而中国的就业压力城镇化进程加速,将不断放大。通货膨胀是可预期,也是可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将是长期的。

  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年度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决策目标取向的的确确应该以增长就业为基调,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性和我们宏观调控手段微调。正好这个时间10分钟左右,我在这里要说一下,今天来的媒体很多,我谈的这个话题有一点风险性。今天是一个学术研讨,所谓经济学者,对我们经济政策的一种评价和研究,我觉得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希望大家手下留情,谢谢大家。

  刚才我们宋敏该受代表主办方,代表北京大学,代表经济学院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一个感谢演讲嘉宾,也感谢在座各位嘉宾,近4个小时没有出去,代表北京大学表示感谢,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节日快乐,谢谢。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opyright 201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