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Shelly Painter:被动投资的趋势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02 15:24

  第十一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于2012年12月2日在深圳举行,主题为"建设现代财富管理行业",论坛将围绕如何建设现代财富管理行业的主题,讨论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如何在经营理念、产品平台建设、人才以及技术方面进行突破,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发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学习其价值投资的理念与方法,丰富机构投资者类型。领航投资管理公司亚洲区董事总经理Shelly Painter女士在会上发表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文字直播实录: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被动投资的趋势”。我们公司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首先,我们在1975年成立了这家公司,一直以来都是被动投资、指数投资的先行者。我们希望平等地对待每个投资者,帮助他们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让他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我们创始人认为被动投资、指数投资是实现低成本同时公平回报的一种方式。在76年正式创立了这家公司,而且设计了一种结构,在整个行业中都是非常独特的。

  其他投资公司必须要面对私人投资者和股东,但是Vanguard不是这样,我们没有这样的股东结构,所有的投资决定就是为了实现低交易成本为我们客户的利益服务。所以最终我们的架构是能够大大降低交易的成本,为投资者、客户带来更大的回报。但是,低成本不代表服务的品质、产品的品质不好,虽然是低成本的,同时服务质量也是特别高的。最近波士顿集团做了一个调查,把我们很多领域都排在第一位。包括创造价值、满意程度都是排名第一。

  其实,被动投资来源于一个所谓的零和游戏的概念。之前也有人试过被动投资的方式,我们成立了一个Vanguard500工业指数以供投资者参考。1986年的时候创立了第一支基金产品,这也是美国第一个指数基金。现在ETF用的非常多,在被动投资中尤其如此。从76年起步的时候,当时只有一支美国的股票基金,Vanguard现在管理资产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60%的资产都是被动投资,被动投资在美国的发展非常迅猛。过去5年当中,看到在其他市场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非常自豪我们有能力让交易成本尽可能的低。

  同时,我们的投资团队在这个行当的经验平均起来超过20年,这既是我们的投资理念,也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传统的体制就是说基金经理必须能够战胜市场,但是这种传统的智慧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有赢家就有输家,如果进一步考虑交易成本,输家肯定比赢家要多。这其实就是零和游戏理论的基础。谁去市场?市场就是投资者组成,这些人组成市场,都希望市场给予回报。对每一笔投资来说,如果超过了市场平均值,肯定有人没有达到这个平均值。对每一个投资者来说,如果考虑到交易成本,达到平均水平的交易投资者就更少了。所以,很多人认为只需要做被动投资就可以了,因为这样的话,管理和运营的成本会更低、费用会更少。

  这种指数基金并不需要成立强大的分析团队、研究团队,而一个指数基金其实就是买入并持有。一般来说,普通的基金公司交易成本是1.15%,而对于指数基金来说,美国的指数基金公司只有81个基点。相比较而言,我们Vanguard基金交易成本只有0.28%,价格和业绩之间,价格和业绩有一定的关系。看这些大市值公司股票成长情况,过去十年当中,和指数基金相比,没有一家能够达到指数基金50%的水平。甚至20%的基金公司连市场的平均值都达不到。

  从03年开始,你会发现开销很大、投资成本很高的基金公司低于表现平均水平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都已经了解到,要想战胜市场多么的困难,以及交易成本、投资成本对投资回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都已经转向了指数投资。在美国指数投资所占的比例02年只有10%,2012年6月份已经达23%,估计到2015年会达到26%的比例。

  另外,我们要看看ETF管理的资产,这里给大家的也只是美国的数据。ETF是越来越流行的被动投资手段。02年所占比值为25%,而到今年6月30日 已经达到51%。预计2015年将达到59%,为什么要做ETF呢?因为运作的成本比一般的共同基金要低,而持有成本更低,交易灵活性从税收节约的角度来说更有优势。这也是共同基金所不具备的。

  看看除了日本以外亚太地区ETF的情况。到今年10月份,在这个区域有402家ETF的基金产品,和5年前相比,当时这样的产品只有72支,总规模达280亿美元。

  ETF一开始都是由机构投资者率先采用。在欧洲和亚洲,机构投资者还是ETF投资的主要使用者。正是由于理念比较先进的投资者开始采用ETF,才使得整个行业发展出现了更加兴旺的势头。刚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为什么采用被动投资的方式以及现在受欢迎的程度。

  ETF是一个主要的被动投资的方式,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接下来和大家做更多的探讨。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010042号
Copyright 201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