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行业房地产新三板市场股市期市债市研报宏观海外基金港股信息披露行情交流金牛奖新媒体
首页 > 会议直播栏目 > 2018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 > 精彩观点

张卓元:中国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

作者:来源:2018-06-30 11:51

  张卓元: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很高兴!我已经有两三年没参加了,年纪大了,主办方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邀我来讲讲40年改革开放的问题。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

  第一点,关于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讲这个问题?30年前,1987年10月份到1988年6月份,当时国家体改委组织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课题组,中央党校的课题组,北大、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他们的课题组就中国中期,指的是1988年到1995年经济改革规划纲要分别提出纲要。有上百位经济学家对大家改革规划纲要进行比较的研讨会上,当时有个最大的争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究竟是什么,当时有三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以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课题组代表提出企业改革中心论,或者是所有制改革中心论。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包括楼继伟,他们的课题组为代表,主张中期的改革以价格改革为主线,一个是所有制,一个是价格,以此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第三种,我们社科院课题组,当时课题组是副院长和我为代表,主张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双线推进,所谓两条主线。

  今天看来,我们当时提的两条主线,当时所谓主线指的是中期的主线,这两条主线不仅对1988-1995年中期改革有效,而且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都是有效的。中国40年经济改革总的就是沿着这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

  第一条主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第一条主线主要讲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有几块,首先是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当时根本谈不上“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全国只有14万户15万人,改革开放后最早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为了解决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也有的说法叫知识青年回城催生了个体经济。主要是到1979年上半年为止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到2000万人以上。所以,怎么样来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成为党和政府的最紧迫的问题。1979年2月,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局长会议,面对那么大的就业压力,当时写了个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提出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同意以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的手工业个体劳动,但是不准雇工。所以,1980年的12月、11月,各个地方的工商局发放了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当年就有81万人拿到这个执照从事个体劳动。到了1985年,已经有1700多万人拿到了从事个体经营的执照了。我们到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在我看2016年8000多万从事个体经营的劳动者。

  第二,私营经济接踵而来,个体经济一发展,私营经济必然接踵而来,这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列宁说过,小生产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资本主义。所以,个体经济发展以后,有些经营好的个体工商户就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项目,就需要雇工。当时城乡有那么闲散劳动力所以雇工是很容易雇到的,但是开始时候对雇工作做很多很多限制,而且争论也很大,开始邓小平非常英明,这个事情看一看,虽然看两年再说,后来又延长再继续看,这样实际上雇工就逐步的发展。到了1987年十三大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他们发展。所以,个体经济是1980年,私营经济1988年开始,各个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就开始办理私营企业的注册登记,私营经济开始发展。

  80年代初期大家还知道什么叫个体经济,什么叫私营经济,怎么划分界限争论很多,经济学家也争论很多,最后还是靠《资本论》解决问题,《资本论》第一卷第9章马克思讲了雇工8个,8个人的是资本家,8个人以下小业主。1988年开始私营经济可以发展了,到1992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1993,1994,1995,连续三年私营经济户数的增加,50%以上快速增加,迅速发展。所以,私营经济在1988年开始正式可以从事私营经济经营,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在雇佣的劳动者已经到了1.2亿人,加上个体经济八千多万,总共两亿多。这是第二。

  第三是引进和利用外资,开始的时候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当时斗争也很激烈,姓资姓社的争论,由于得到邓小平强烈的支持,后来特区也办成了,开始利用外资了,而且利用外资也不光在经济特区了,逐步到沿海各个城市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了,到2012年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4万户,投资总额达到32000多亿美元,注册资本18000多亿美元。在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都是有60%左右(到2012年为止)是从事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对工业增加的贡献相当突出,而且它对出口的贡献也很大。外资企业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1991年是17%左右,上升到2014年的46%。在工业部门的总资产中,外资占的比重达到24%。外资经济也是中国很大的一块。一个是个体,一个私营,一个外资。

  公有制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进行改革。首先,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集体私有权前提下放开了经营权,所以解放了生产力。国有企业的改革走得比较迂回,比较艰难。从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后来又利改税,后来又承包制,一直到1993年才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到1993年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整整走了15年,国有企业改革走了一些弯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过程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就提出来了,现在一直到十九大都提出要继续坚持和巩固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次40年改革开放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也是我说的第一条主线一个大概的状况。

  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为主体据我所知,2013年在起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在理论界、工商界对这个有两种差距很大的不同看法,有的理论界人士建议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增长,它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甚至60%,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就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已经被突破,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受到动摇。所以,他们主张要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建议对财富积累特别多的富豪动手,实行再公有化。前不久也还有类似的看法。

  跟这个相反,也有的理论界,特别是工商界人士认为中国现实经济活动已经发展到实际上是民营经济为主体,如果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否名不副实,也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他们建议基本经济制度改为以公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有这么一个看法,我还参加全国工商联的会上,有人就提出这个意见,这个意见现在看来应该说是站不住脚不够全面的,实际上没有很好地认识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对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曾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时的文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当时十五大报告讲的。

  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到2017年的39年中国GDP增长了33.5倍,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5%,国有经济,集体和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都获得巨大发展,这种情况下最主要的公有资产在世界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最近财政部国资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公布的公开数字,一直到2015年底,经营型的国有净资产大概34万亿,行政事业型的国有净资产11万亿,金融型的国有净资产53万亿,资源型的国有净资产大概是458万亿。这一部分自然资源资产占的比重特别大。私营经济注册资本大概也就40万亿,外资十几万亿。所以,跟500多万亿比,在这里讲的还是净资产,总资产更多了。所以,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没有变。至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个大家没有任何争论。所以,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资产都大幅增加,但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并没有变,而且按照十五大对公有制为主体的规定,也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所以,今后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讲的第三点。

  第二条主线主要讲经济运行转向市场主导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条主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包括用市场取代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使其稳定健康运行。中国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展开的,也就是逐步放开价格,搞活市场展开的,大家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南方广东这一带先放开鲜活农产品,价格一放开,这些商品就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一个激励了大家生产这些产品,一个使得很多附近的产品都往你价格高的地方卖,使得大家看到市场机制搞活经济,搞活市场的魔力,从而支持和拥护市场倾向的改革,认识到市场配置资源比用指令性的计划配置资源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所以,1992年,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13年的经验后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

  下面讲几个方面。一个是价格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格改革走在各项改革的前面,1985年起中国价格改革以放开价格为主,先是逐步放开农副产品的价格和工业品的价格,使商品市场迅速活跃起来,市场繁荣,上百种票证相继被取消,到1998年上半年,终于出现了人民期盼已久的买方市场,主要指商业部商业局直接管的600多种主要的商品,而且到200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的收购总额,工业产品资料销售总额市场条件下的比重达到95%以上,各种服务价格也陆续放开。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价格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向资源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铁矿石等矿产品,劳动力、资金、土地等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取得进展。现在商品和服务价格97%以上放开了。我想起80年代价格的时候,我们一再提一个方案希望市场价格体制,当时参考了台湾、香港、新加坡,把80%商品价格放开了,现在已经放到97%。

  第二,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使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场发育四阶段,各类市场蓬勃发展,这是第一,第二阶段1992年。 第三阶段2002年到2012年,主要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个是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个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 第四阶段,2013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后,我们要争取到2020年建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三,关于宏观调控机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对进,经济搞活了,微观主体有活力了,在这个同时宏观经济管理必须跟上才能使整个经济运行能够稳定健康。1985年著名的八三轮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上得出了一些共识,最主要的就是微观经济搞活以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应该跟上,但是应该从直接管理,计划管理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另外,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要执行适当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紧缩的政策,经济过冷的时候,实行扩张的政策,这些现在看来都是尝试,但是我记得我们1985您我本人也参加八三轮会议,当时听到外国专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都觉得还是很新鲜。

  在实践中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标志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是增长的,没有一年出现负增长,而且最低的GDP增长率也达到3.9%,1990年是最低的,虽然出现了两次两位数的CPI上涨率,但是很快够得到控制,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经济的GDP的年均增速达到9.5%,这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也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这就证明了我们整个宏观调控,我们整个40年的发展是非常之健康的。这是我讲的第四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两条主线论符合十九大报告新时代经济改革两个重点的规定。我说的两条主线,因为完善产权制度,所谓产权就是所有制的核心,这个产权包括知识产权,我们今天完善产权比如强调要很好保护知识产权,要增强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要保护非公经济的财产权,要防止国有资本的流失。这些都属于所有制或者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完善,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是我们讲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环境,搞好社会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这些方面。所以,30年前提出的两条主线论和今天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改革的两个重点我个人认为它的精神是相吻合的,当然今天提的任务比30年前要符合新时代的精神,比如完善产权制度要知识产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这样的概念,这是我们社会现代化建设进步提出的新的问题。

  我今天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相关新闻


中证公告快递
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中国证券报官方微信


中国证券报法人微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