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产汽车驶入中国电驱化快车道

王念念每日经济新闻

  自“Nissan NEXT企业转型计划”确定后,日产汽车的转型步伐便开始提速,并通过创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强化在移动出行领域的领导地位。

  4月19日,2021上海车展拉开序幕。在本届车展中,全新一代奇骏、日产Ariya纯电动跨界SUV、日产e-POWER技术、日产聆风等日产汽车旗下多元化产品集体亮相,展示了日产汽车在电驱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日产汽车公司代表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古普塔表示:“中国立于未来移动出行发展的最前沿,日产汽车已经做好准备投入其中,着力推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和电驱化技术的革新。同时,日产汽车还将不断导入先进的创新技术和未来移动出行成果,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专注中国核心市场 未来5年导入9款电驱化车型

  当前,随着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智能电动为特征的发展新动能,正在构筑起下一轮产业竞争的新赛道。各车企都在蓄力加码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以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在电动化领域已深耕多年的日产汽车也不例外。在核心市场中国,日产汽车更是“开足马力”。

  到2025年,日产计划向中国市场导入9款电驱化车型,其中包括旗下最新的纯电动跨界SUV车型——日产Ariya。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日产汽车计划实现核心市场新车型100%的电驱化。

  “日产汽车的全球业务转型,是为了找到未来增长的可持续盈利路线。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引领全球,所以我们要将最新的技术在中国市场推广。”古普塔认为。

  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也表示,自2019年起,中国市场电动汽车数量便快速增长。日产汽车会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电驱化技术逐步投入中国市场,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价值。

  基于此,采用100%全电动驱动系统的日产e-POWER技术也将导入中国市场。该技术拥有可比肩纯电动汽车的迅捷加速、平顺减速和静谧性,在日本市场已有超50万消费者购买了搭载该技术的车型。

  随后,日产e-POWER技术将很快搭载至轩逸车型。到2025年,中国市场将有6款搭载日产e-POWER技术的车型。与此同时,日产ePOWER技术还将助力实现日产汽车碳中和目标,即到2050年使整个集团的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

  与电动化技术齐头并进的,还有日产汽车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方面的成果。在中国市场,日产天籁ALTIMA、日产奇骏和日产逍客车型已经搭载了日产先进的驾驶辅助技术——ProPILOT超智驾技术。到2022年,将有5款车型搭载该技术,产品覆盖率将达到70%;智能互联方面,至2024年,Nissan Connect超智联系统将搭载至9款车型上。

  “中国是我们在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期待继续在这个市场上有所建树。”古普塔说。

  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在电驱化战略提速的同时,日产汽车产品上新的节奏也在加快。

  “中国是日产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且正在经历由技术驱动的巨大变化。日产已经完全做好准备应对这一趋势,以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古普塔认为,通过对全新一代奇骏等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引入,日产汽车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Nissan NEXT企业转型计划”的核心车型之一,全新一代奇骏集力量美学设计、精致的细节及众多前瞻科技配置于一身,全面展现了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功能。新车将于2021年下半年在中国市场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奇骏一直是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中的热销车型之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日产奇骏在中国市场累计用户已达到138万。

  山崎庄平认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很快,中国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日产需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技术和产品,全新一代奇骏正是其中的代表。据悉,全新一代奇骏所搭载的VC-Turbo超变擎发动机,到2025年会搭载在3款车型上。

  “面对中国的消费者,我们要实现差异化优势,未来将会不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山崎庄平说。

  通过推进“日产智行(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技术在中国的全面落地,日产正以强大的产品力令消费者体验到日产汽车在“新四化”方面的技术优势。展望未来,日产汽车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在“Nissan NEXT”企业转型计划的指引下,坚守“在中国,为中国”的承诺,通过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日产汽车势必会不断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文/王念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