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保监会:海外疫情对银行业保险业影响总体可控

张琼斯 韩宋辉上海证券报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保监会如何研判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外溢效应”?如何看待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受到的影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银保监会还将采取哪些新举措,进一步支持复工复产?

  5月18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近期热点答记者问时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在预期范围内,股市、债市、汇市总体运行平稳,海外疫情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总体可控。银保监会将根据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金融政策,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期限,积极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发放信用贷款。

  海外疫情对银、保行业影响总体可控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但境外疫情蔓延扩散趋势仍在上升,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萧条的可能增大,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外部输入性风险有所上升。”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一是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二是海外疫情对我国供应链稳定形成冲击,一些企业复工复产可能受到拖累,生产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上升,未来也有可能反映在银行资产质量上;三是海外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股票、债券、黄金、大宗商品价格均一度出现大幅下跌,相关风险通过投资者信心、资本流动等渠道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形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在预期范围内,股市、债市、汇市总体运行平稳,海外疫情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总体可控。”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

  该负责人强调,全球疫情发展、经济金融走势还有很大不确定性,银保监会将按照“六稳”和“六保”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控,降低不良贷款上升等负面影响,为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更好的基础;通过紧抓金融支持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四点发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助力脱贫攻坚等切实举措,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全、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务。

  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期限

  疫情发生以来,银保监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单独或会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在优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方面,银保监会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战胜疫情影响。根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5月17日,银行机构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的信贷支持已超过3.11万亿元。

  银保监会还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2020年1月25日以来贷款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免收罚息,不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截至4月末,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2万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本息实行延期。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地。举措包括,根据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金融政策,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期限,积极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等。

  各类风险化解见成效

  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是银保监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经大力整治,三年来已累计压降影子银行16万亿元,其中大部分为结构复杂、存在较大监管套利和风险隐患的高风险业务,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同业理财余额8460亿元,较历史峰值缩减87%;金融同业通道业务实收信托较历史峰值下降近5万亿元。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保持监管定力,做好做实分类监管,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监管机制体系,防范风险反弹回潮。银保监会还将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和公开披露制度,厘清高风险影子银行的特征与统计口径,推动提高相关数据质量和透明度。

  银行保险机构股东股权乱象治理,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牛鼻子”。近年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监管工作,持续推进股东股权乱象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介绍,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加强党的领导与加强公司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提升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有效性。

  面对保费增速的下降,尤其是部分公司可能出现负增长,市场担心部分市场乱象可能抬头。对此,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保监会有决心通过继续严监管,遏制市场主体的违规冲动,守住和巩固近年来金融领域治乱象的成果。(记者 张琼斯 韩宋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