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温彬:物价温和可控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赵白执南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投资明显发力,有望尽早发挥对经济的托底作用,预计下半年经济会有所回升。下半年物价料温和可控,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预计下半年经济会有所回升

  中国证券报:下半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温彬: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可能对经济正常复苏形成干扰。近年来的经验表明,疫情反弹会抑制经济活跃度。今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势不仅取决于各项“稳增长”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取决于疫情防控情况。

  其次,扩内需成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过去两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外需对经济恢复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今年一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在外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扩内需成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近期,投资发力比较明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十四五”规划多项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当前投资明显发力,有望尽早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作用,预计下半年经济会有所回升。

  最后,外部风险影响不容忽视。地缘冲突仍在持续,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美联储在6月加息75个基点,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大加息幅度,同时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欧洲央行决定于7月终止资产购买并开始加息。今年4月,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的4.4%下调至3.6%。这使得我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下半年物价整体温和可控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温彬: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供给受到冲击,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大规模宽松政策刺激需求扩张,引起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较快上涨。今年2月以后,地缘冲突进一步推升了能源、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

  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同时,经济增长动能呈现放缓回落态势。5月,欧元区、英国、日本的制造业PMI均有所回落;美国制造业PMI虽小幅回升,但消费者信心指数在6月大幅下滑。近期,美国10年期和2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趋于倒挂。美联储为尽快控制住通胀加快了加息步伐,历史上过快的紧缩政策往往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未来存在衰退的可能性,陷入“滞胀”的风险上升。

  与发达国家可能陷入滞胀不同,我国物价水平相对平稳。5月CPI同比上涨2.1%,涨幅持平于前月;PPI同比上涨6.4%,涨幅呈现加快回落态势。目前,我国物价整体可控。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但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充满挑战,国际油价走势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输入性通胀等风险不容忽视。

  不过,我国经济基础好、韧性强,宏观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丰富,有能力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国内夏粮丰收以及能源保供稳价将有助于应对输入性通胀压力,预计下半年物价走势整体温和可控。

  中国证券报:立足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角度,如何看待我国货币政策?

  温彬: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经济周期不同步,决定着货币政策也不同步。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率先复苏,货币政策于2020年5月即回归常态。美国在疫情暴发初期便开启大规模宽松政策,直到今年3月才开始加息。这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外部因素的掣肘总体有限。

  从历史经验看,我国货币政策与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步逐渐成为常态。例如,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但从2015年到2016年3月期间,我国连续5次降准。2018年4月至2019年这段时间,美联储仍处于加息周期,但我国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了6次降准。这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所需开展调控。

  下半年,我国宜坚持“以我为主”同时“内外兼顾”的货币政策操作,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通过总量政策重点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通过结构性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目前来看,降准和降息对于“稳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未来仍具有一定空间,可结合经济复苏情况和实体经济所需合理施策。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不仅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且使银行拥有充足的资金配置专项债券来配合财政政策发力。今年,5年期以上LPR已累计下降20个基点,有助于降低企业中长期融资成本和促进住房贷款增长。未来应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释放LPR改革潜力,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细化纾困政策

  中国证券报:宏观政策还有望从哪些方面发力?

  温彬:国务院近期部署了6方面33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相关配套实施方案陆续出台。在落实好这些政策时,还应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根据疫情的变化发展情况,切实做好疫情防控。

  二是细化纾困政策,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小微企业反映疫情导致订单比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因此,要把提升总需求作为帮扶中小微企业的出发点。财政税收政策方面,今年延续并新增实施了一批减税降费政策,但如果企业没有收入,减税降费政策就无法落地。社保缓缴有助于缓解企业当前压力,但可能增加经营好转后的资金压力,需要通盘考虑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到期衔接等问题,最大限度打消市场主体顾虑。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当前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这既是由于疫情导致总需求下降,也是由于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错配,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未来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落实好稳定信贷增长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整合各类信息,通过供应链和生态场景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授信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升信用贷款占比,提升首贷率。

  三是形成政策合力,扭转预期、提振信心。疫情影响了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和投资消费意愿。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提振有效需求的基础上,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分配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等也要形成合力,提振投资、消费的能力和信心,防范企业和居民部门出现资产负债表收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