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专题 > 瞩目国资改革 > 概念股走势

新一轮国资改革对股市影响巨大

分享到微信2014-08-25 16:16 | 评论 | 分享到: 作者: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国企改革肯定是下一步股市重点关注的概念,也是股市能否由熊转牛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如果过度夸大国企改革对股市提振的作用,人为地催熟股市,对股市健康有序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对股市来说,要想真正实现由熊转牛,并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国企改革只能作为一种催化剂,一种激活股市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催化剂

  据媒体报道,8月18日,广东省国资改革路线图正式出炉。包括广东省在内,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20个省市陆续公布了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在这些改革方案中,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率成为各地国资改革的主要目标。在资本市场上,这场涉及高达6.7万亿元的地方国资改革实践,正成为股市由熊转牛的原动力。

  可以肯定,此轮国资改革对股市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如果能够有效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处理好企业改革与投资者的关系,将对股市进入“牛道”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并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问题在于,再好的材料,再优质的资产,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作保证,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进出通道,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口味、产生良好的效果。对国资改革来说,要想给股市带来正能量,要想成为股市由熊转牛的原动力,要想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利益回报,就必须将其当做股市的催化剂,而不是催熟剂。

  要知道,催熟剂与催化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天壤之别。如农副产品的生产,如果用的是催熟剂,不仅口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会对人体产生很多伤害。因为,催熟剂是以破坏自然规律和作物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的,是通过化学材料发生的生物反应。相反,催化剂则是充分利用作物等自身的条件,通过非化学材料等促进其内部产生化学反应,最终达到提高成熟速度、增加营养等目的。

  股市也是如此,股市不仅需要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更需要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与补充的新鲜血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同作用,以提高股市的效率,提升股市的健康因子。中国自从6124点跌落下来,到现在已经5、6年时间。期间,一直在低位震荡,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进入股市的企业严重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早就应当退出股市。

  虽然从总体上讲,经过上一轮改革留下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质量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在新一轮改革中,通过整体和优质资产重组等方式进入股市,可以成为股市有效的新鲜血液。但是,也不等于说,优质企业和优质资产上市,就一定能够带来股市的繁荣,一定能够增强股市的活力。

  必须注意,目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体型很大,一旦进入市场,对股市的资金需求要求也很高。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掌握进度,也会对股市产生反作用。更重要的,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与政府平台公司等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其优质的背后,也是存在很多风险隐患的,是值得关注与警惕的。

  而从近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国资委推出“四项改革”试点以来的情况看,投资者炒作国企改革概念股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并没有多少改革概念的国企股,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炒,从而使其股价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就会相当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投机者和少数机构投资者,也充分利用了普通投资者盲目炒作国企改革概念股的机会,不断地释放一些虚假信息、夸大作用的信息,吸引普通投资者的关心,从而牟取自身利益。

  我们说,国企改革肯定是下一步股市重点关注的概念,也是股市能否由熊转牛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如果过度夸大国企改革对股市提振的作用,人为地催熟股市,对股市健康有序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对股市来说,要想真正实现由熊转牛,并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国企改革只能作为一种催化剂,一种激活股市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对投资者来说,要关注国企改革、关注国企整体上市,但是,不能过度炒作。过度炒作,不仅对投资者不利,对上市企业也不利,极容易产生大起大落的现象。

  对监管层来说,面对投资者狂炒国企改革概念股的现象,也要采取积极参与预防措施,防止国企改革被投资者盲目炒作、过度炒作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审批和安排国企上市,特别是国企整体上市。

  而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资产证券化是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但也不能为了加强资产证券化而资产证券化,而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和股市的可能,积极稳妥地做好企业的上市公司,确保企业上市以后不因为被过度炒作等大起大落。这其中,对央企整体上市更好把握好节奏、掌握好尺度,避免整体上市等对资金需求要求过高而使投资者产生恐惧。

  总之,国企改革对股市应当发挥催化剂作用,而不能产生催熟剂功能,避免对股市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和影响。

网友评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金融市场
理财导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