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元素周期表”行情再度上演!有色金属行情未来怎么走?

陈雨康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元素周期表”行情再度上演!有色金属行情未来怎么走?

K图 BK0478_0

  11月3日,有色金属板块领涨沪深两市。西藏矿业、西部矿业、云南铜业、北方稀土、园城黄金等个股纷纷涨停。

  消息面上,国务院办公厅11月2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鼓励企业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离不开钴、锂、铂等战略资源。《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振有色金属行业的总体需求。

  与此同时,即将来临的美国大选结果将影响市场对美国宏观刺激政策的预期,进而影响全球有色金属的价格走势。

  “新能源金属”未来可期

  锂、钴等概念股大涨,是昨日股市的一大亮点。截至3日下午收盘,西藏矿业、西部矿业、盛屯矿业、格林美等相关个股纷纷涨停。

  锂、钴等金属是生产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因此又被称作“新能源金属”。今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复苏,新能源金属也走出了一波“小牛市”。

  以锂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为4.2万元/吨,较7月初上涨5%。据百川盈孚监测,目前厂家碳酸锂库存水平偏低,报价坚挺,市场看涨情绪明显。

  中信证券11月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提到,新发布的《规划》将锂资源保障视为核心关切。近期,澳洲锂精矿的供应扰动给国内锂盐行业敲响警钟。锂价受到需求拉动和成本支撑,预计价格上涨将加速。

  10月底,澳洲五大锂矿之一的Altura公司宣布进入破产管理,成为继BaldHill之后第二个出清的澳洲锂矿。

  业内人士表示,从2018年开始,产能过剩成了制约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澳洲锂精矿成本价约为420美元/吨,而今年锂精矿价格一直低于这个平衡线,企业相继亏损,过剩的锂供应只会加速退出市场,这将有利于锂价从底部回升。

  除了产能出清外,终端市场也释放出一系列积极信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万辆和13.8万辆,同比增长48%和67.7%,刷新了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历史纪录。

  海外方面,欧洲汽车制造业联盟(AECA)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九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合计约为13.3万辆,同比上升195%。其中,欧洲主要市场德国、英国、法国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4.1万辆、3.4万辆、1.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166%、221%。

  贵金属交易者静待美国大选结果

  在金属股异常活跃的一个交易日,黄金当然没有缺席。

  截至收盘,园城黄金涨停,紫金矿业、鹏欣资源涨逾6%。

  黄金无疑是今年最受追捧的大宗商品之一。截至北京时间11月3日18时,伦敦现货黄金年内累计涨幅超过25%,年内最高触及2075.14美元/盎司,创下了历史新高。

  8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有所回落,在1900美元/盎司附近不断震荡。

  目前,美国大选成为了左右贵金属走势的一大悬念。

  华侨银行分析师李豪(Howie Lee)分析称,不确定性或争议性的选举结果可能会有利于美元而削弱金价。

  也有分析师看好贵金属的避险需求。蓝线期货首席市场策略师菲利普·斯特雷布尔表示,预计未来72小时内市场波动将增加。因此,人们将增持黄金和白银作为避险操作。

  11月2日晚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预计北京时间11月3日至11月4日贵金属、外汇市场市场风险可能加剧。如果市场波动加剧,可能会限制贵金属和外汇产品的交易。

  稀土产业链景气度良好

  沉寂已久的稀土永磁板块3日突然爆发。截至收盘,龙磁科技、银河磁体、北方稀土涨停。

  据上海有色网监测,近期,国内稀土产品普遍稳中向好,价格稳重有升。轻稀土“镨钕系”仍在向上发力,中重稀土镝铽钆等走势较好。

  以“镨钕系”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镨钕氧化物报价为33.65元/吨,较三季度初的报价已上涨16%。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发布的稀土价格指数显示,截至11月3日,国内稀土价格较三季度初总体上涨约6%,全年呈现稳步攀升的走势。

  中信证券认为,四季度稀土价格或将稳中有进。轻稀土下游最大应用方向为钕铁硼,主要应用于汽车、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下游需求将逐步修复,轻稀土价格或将稳中有升。重稀土方面,收储预期仍然存在,预计重稀土价格总体维持稳定。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产量、消费量全球领先,稀土产业链中上游优势明显,在政策的引导下,下游将持续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我国有望逐步从稀土大国走向稀土强国,稀土价格或将迎来长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