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

梁倩经济参考网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安全的生命线。”18日,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首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已成为我国产业链创新最大的挑战。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创新必须深刻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实时调整战略重点。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目前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上跃升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受路径依赖、低端锁定、创新瓶颈、人才缺乏等影响,在产业链进一步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断点、堵点,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打破这些障碍别无他途,只有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加大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力度,锻长补短,连接断点,打通堵点,集聚各方资源,寻求产业链向上的突破。”朱宏任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做到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实现国民经济循环和产业部门各环节运行的畅通。这其中的关键,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接能力,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

  张大卫表示,我国的工业体系是全球中最有韧性的。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规模体量大,但短板仍然突出。例如“缺芯少核”问题。根据国家海关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总额为3120亿美元,占全球集成电路50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近60%,进口额度超过石油,位列国内进口商品第一位。2019年数据基本与此持平(3055.5亿美元)。

  “我国在芯片制造上存在的问题,只是系统性问题一个侧面的集中反映而已。”张大卫坦言,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所用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

  张大卫表示,应深刻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认识到我国制造业体系在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装备,甚至包括工具、仪器仪表、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短板和不足。

  对于下一步,何映昆指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探索揭榜挂帅新的攻关机制,调动产学研用各方面积极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技术产品和技术攻关,工程化和市场应用,切实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稳固产业发展根基。

  “激发内需市场牵引带动产业链现代化,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信息消费,积极扩大线上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力度。”何映昆说。

  同时,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升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优势,以打造产业生态为着力点,前瞻布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产业链,培育一批主导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网络化协同紧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定不移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引进完善我国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深化与全球产业紧密联系,加快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合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资源全球整合。

  最后,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更深程度、广大范围放管服改革,推动物流、资金流、人员流、信息流的畅通,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强化竞争性政策基础性地位,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得要素,公平参与竞争,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性功能性转变,着力减少政府微观管理和直接干预,推动产业政策与国际接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