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产业资本竞相涌入光伏领域 风险、机遇并存

刘灿邦证券时报

  如火如荼的光伏行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跨界资本加持,2月19日,钧达股份(002865)公告称,公司拟以1.5亿元增资参股弘业新能源,后者正在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大尺寸电池项目。钧达股份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对光伏领域的拓展和探索。

  e公司梳理发现,近年来,多家A股上市公司跨界进入光伏领域,例如*ST海源(002529)、山煤国际(600546)等,涉足的光伏产业链环节包括电池、组件等。相比传统光伏企业而言,新进入者既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也面临传统企业既有产能优势的施压。

  跨界拓展新业务

  关于此次跨界的背景,钧达股份解释称,为拓展新业务,尝试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公司与弘业新能源签订了《关于上饶市弘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公司拟使用1.5亿元增资弘业新能源,增资后公司持有标的公司12%股权。

  弘业新能源的另外两名股东分别是上饶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捷泰科技)与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在钧达股份增资前,两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54.55%和45.45%,本次增资完成后,持股比例分别降至48%和40%。

  钧达股份表示,捷泰科技长期深耕于光伏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的认可度,具备丰富、成熟的技术储备以及广泛的销售渠道,拥有一支具有多年的光伏行业管理经验和研发经验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目前在手订单充足。

  据悉,弘业新能源正在建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5月实现生产运行,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GW高效大尺寸(182mm及以上尺寸)电池的生产能力。

  钧达股份称,当前,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大尺寸、高效电池正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趋势。据测算,上述在建项目总投资18亿元,投资回收期约5.52年。

  钧达股份主营业务为汽车塑料内外饰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涵盖汽车仪表板、保险杠、门护板、装配集成等。公司表示,2018年以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新能源补贴退坡、行业竞争态势加剧等不利局面影响,公司主营业务近几年持续下滑,业务发展面临一定风险。

  经过考察后,钧达股份认为光伏产业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求,对公司及全体股东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弘业新能源采用的电池技术方向为单晶PERC大尺寸电池,钧达股份指出,PERC电池片技术成熟、经济效应高,具备可拓展性。

  钧达股份认为,光伏行业前景广阔,是公司尝试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次增资弘业新能源,一方面能够获得光伏产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在资本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光伏产业,与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公司对光伏领域的拓展和探索。

  风险、机遇并存

  在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指引下,光伏行业正经历新一轮扩产潮。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给出的预测来看,全球光伏市场也将走出疫情阴霾,2021年全球预计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为150-170GW,相比2020年的130GW,有望实现20%左右的增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不少企业选择跨界投资光伏。例如*ST海源,去年12月,*ST海源公告称,公司拟在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生产项目。项目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项目总投资约为105亿元。

  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约60亿元,用地约300亩,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45亿元,用地约400亩,建设1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项目一期预计在2022年6月底前建设完成并试生产,并于2022年12月底前正式达产。

  资料显示,*ST海源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及新型智能机械装备企业。公司此番跨界与控制权易主相关,去年7月,*ST海源控股股东变更为江西嘉维,实控人变更为甘胜泉,此番变更背后又与昔日光伏霸主江西赛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诸多跨界光伏的案例中,山煤国际的情况也颇具代表性。2019年7月,山煤国际与钧石能源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拟共同建设总规模10GW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项目。根据山煤国际今年1月的回复,公司异质结光伏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中,一期一阶段土方工程和桩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着手安排设备选型、招标、商务谈判相关具体工作。

  光伏电池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是PERC,由于异质结转换效率更高,被视为有潜力接替PERC的下一代技术,也正因此,在2020年初市场对异质结概念追捧之时,跨界布局的山煤国际走出了翻倍行情。值得一提的是,山煤国际的合作方钧石能源近日宣布,异质结电池量产效率达到了25.2%。

  对于光伏行业的跨界者而言,既有借助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也面临巨头们现有庞大产能优势的压力。

  例如,光伏电池环节既有通威股份、爱旭股份等专业电池厂商,也有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一体化厂商,已经建成了庞大的电池产能。跨界者往往新建产能规模较小,能否与巨头们展开正面竞争还有不确定性。

  此外,以钧达股份此番投资来看,弘业新能源在建电池项目采用单晶PERC技术,虽然预测显示,2017-2023年,PERC组件的占比将从13%提升到74%。但是,毫无疑问,光伏电池技术路线正进入切换期,异质结、TOPCon等新技术被广泛看好,PERC的生命周期正被压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