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美经济复苏步伐持续放缓

经济参考报

  近期发布的报告和多项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在新一轮疫情的冲击下,经济前景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分析指出,目前美国经济复苏面临多项挑战,急需更多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支持。

  复苏步伐放缓

  美联储2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11月份由于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美国部分地区经济活动有所放缓。

  这份报告根据下属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最新调查结果编制而成,也称“褐皮书”。报告显示,多数辖区经济实现温和或适度扩张,但纽约、费城等四个辖区经济仍停滞不前,部分辖区经济活动自11月初开始放缓。同时,虽然多数辖区企业对经济前景仍然保持乐观,但随着近期疫情重新抬头、强制性经济限制措施已经或即将出台以及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到期,企业乐观情绪已经减弱。

  近期,多项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1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26日至11月30日感恩节假期期间,美国约有1.864亿人购物,略低于2019年同期的1.896亿人。消费者在礼物、装饰品等与假日相关商品上平均花费311.75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61.90美元大幅下降。

  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私人部门新增就业30.7万人,较10月份修正后的40.4万人继续下滑,是7月份以来最低水平。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就业市场虽然持续复苏,但复苏步伐不断放缓;在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境内再度大规模暴发的背景下,美国就业市场复苏前路漫漫。

  面临多项挑战

  美国经济前景正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日表示,美国经济活动近月来的改善步伐有所放缓,由于旅游和酒店等行业持续疲软,服务业支出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混乱局面将对未来产生巨大不确定性。鲍威尔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形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控制情况,前景异常不确定,在人们确信可以重新安全地从事广泛经济活动之前,美国经济不太可能全面复苏。

  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据外媒报道,美国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确诊病例2日首度突破20万例,住院人数也破10万人,双双创下纪录。有美国卫生专家警告称,这个冬天可能会是美国公共卫生史上最艰难的时刻。

  在美国大选形势明朗之后,美国当选总统约瑟夫·拜登目前正着眼于经济复苏的各项工作。拜登11月30日宣布下届政府经济团队人选,计划提名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珍妮特·耶伦为财政部长。美联社称,拜登还打算提名曾在奥巴马政府出任高级经济顾问的布赖恩·迪斯出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拜登经济团队包括多名女性和少数族裔。美国媒体报道,团队人员构成更具多样性,聚焦于恢复遭疫情重创的美国经济。

  不过,耶伦等人的提名还需要获得参议院批准。美联社报道称,共和党尤其反对提名坦登出任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长,共和党籍参议员约翰·科宁认定提名过关“可能性为零”。迪斯和副财长人选阿德耶莫因与黑石集团关系密切遭到反对。

  此外,美国国会两党关于新经济刺激计划的谈判已经持续数月,但因两党在援助数额和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双方至今尚未达成一致。

  美国国会参议院的多位议员1日推出了总计9080亿美元的援助草案,该方案远低于此前民主党人要求的2.2万亿美元援助方案。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和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人舒默2日联合发表声明支持该方案,并表示在此基础上未来可以继续进行谈判。但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麦康奈尔则表示仍然支持此前提出的5000亿美元的方案,不愿继续进行更多谈判。

  急需更多支持措施

  鲍威尔和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2日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会需尽快通过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鲍威尔在听证会上表示,国会提供经济支持至关重要,将使美国经济可以从疫情肆虐的当下坚持到明年疫苗充足的时期。鲍威尔称,如果国会不提供援助,很多民众会失去住所,很多小企业会破产,部分美国经济会消失,这将对明年的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鲍威尔强调,目前众多小企业已面临巨大压力,国会需要立即行动。

  自今年春季疫情发生以来,美联储已经将利率降至历史低点,并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来帮助降低长期利率。鲍威尔1日说,美联储自4月份以来启动近2万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州和地方政府,支撑信贷市场。他承诺,未来美联储将继续使用其所有工具来支持经济,帮助确保美国经济复苏尽可能强劲。

  下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即将在12月15日至16日举行。外界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会继续维持超低利率水平。但也有分析认为,美联储也许会在这次会议上推出更多支持措施,在国会未能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之下,美联储很可能会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