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欧美股市“黑色星期一”阴影未散

张枕河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7月19日,欧美市场历经“黑色星期一”,主要股指悉数大跌。一时间,悲观者开始担忧:一旦出现持续抛售潮,最终可能酿成系统性金融危机。随后两日,欧美主要股指连续反弹令市场暂时松了口气。
  欧美市场是否已度过危险期?综合各种迹象看,当前欧美市场风险仍在升温,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
  近期,欧美股市多个主要股指刷新历史或阶段纪录,但其上涨的基础并不牢固,支撑其走强的只是两大“预期性”因素:一是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上升,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复苏,部分行业涌现投资亮点;二是主要国家央行仍保持货币宽松,金融市场保持充裕的流动性。
  然而,当下这两大因素均面临变数。
  首先,今年年初,不少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上升,经济复苏趋势日益明显。然而,传播力更快的变异毒株使得这一预期面临严峻考验。目前,英国大部分地区的感染数量正在快速上升,当地时间7月18日,英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48161例,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多日超过4万例。美国疫情形势同样日趋严重。据美国媒体统计,上周美国日新增确诊病例环比增加70%,日均死亡病例数环比增加26%。一旦疫情扩散加剧,影响欧美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股市无疑将受到冲击。
  其次,当前欧美主要国家通胀升温预期高涨,不得不考虑收紧货币政策。美国劳工部最新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同比增长5.4%,高于市场预期的5%,创近13年以来最高水平。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美国6月核心CPI同比增长4.5%。
  高处不胜寒,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经济出现衰退,股市资金可能首先撤离此前涨幅过高但缺乏业绩和技术支撑的标的,进而从点到面影响投资者情绪,令欧美资产遭到全面抛售。然而,是否会酿成系统性金融危机仍有待观察。
  从历史看,不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还是2011年欧债危机,均是金融系统内部或是国家债务方面产生严重问题,酿成严重后果。而当前不论是经济下行压力还是通胀上行压力,指挥棒仍是新冠肺炎疫情状况。换言之,如果前景能够尽快向好,主要经济体的财政、金融系统能在较短时间内“自愈”到较为健康的水平,产生系统性和扩散性的风险有望低于此前几次。但当前的问题是,疫情还能留给欧美金融市场多少时间?各路变异毒株还有多大威力?市场参与者拭目以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