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耕汽车业 豪森股份闯出智能制造一片天

上海证券报

  11月9日,豪森股份将在科创板上市。创业18年,豪森股份董事长董德熙和他的创业团队迎来了长期坚持深耕中国汽车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的收获季。董德熙表示,团队不会停步,将投入新能源汽车热潮的新一轮播种期。

  深耕智能生产线领域

  35年前,董德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自那时起,董德熙和同事们就一直专注于数控机床及智能生产线领域。2002年,伴随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董德熙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决定下海创业,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对于从无到有的创业,董德熙回忆说,彼时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但是他和核心创业伙伴凭借对行业前景的信心和自身技术及客户资源的积累,还是决定下海深耕智能生产线领域。

  2002年,豪森股份成立,公司的定位是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成立以来一直持续深耕汽车生产线领域。2004年,豪森股份承接了第一个发动机整线装配线项目。

  在董德熙记忆中,创业之初,为了拓展业务、赢得更多客户,公司不论多小的订单都认真对待。“从几万元、几十万元到百万元的订单,我们都会为之欢欣鼓舞。”董德熙感慨,就是凭着靠谱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团队通过一张张订单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信任,市场从东北逐渐拓展到全国。

  坚持终于迎来收获。2006年,通用汽车和豪森股份接触洽谈乘用车智能生产线的合作。但是,国际车企对于管理科学性和质量保证能力等要求很高。董德熙介绍,通用汽车方面前后进行了10多次考察,最终选择与豪森股份合作。此后,通用汽车的数十个项目陆续花落豪森股份,进而确立了豪森股份在高端乘用车智能生产线领域的地位。

  在和通用汽车建立长期合作后,豪森股份又与商用车领域高端客户康明斯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此豪森股份的高端客户逐年增加,形成了包括福特、宝马、奔驰在内的高端客户群。

  在技术方面,豪森股份的长期深耕也结出硕果。豪森股份多条生产线为国内首创,汽车智能生产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14年,公司为卡特彼勒设计制造的“超重型20缸发动机柔性装配线”为国内首条超重型发动机装配线;2015年,公司为华晨宝马设计制造的“基于软PLC控制的电子气门发动机装配线成套设备”填补了国内高端、高自动化、高信息化发动机装配线的空白;2016年,公司为上汽通用研制了第一个混合动力变速箱智能装配线项目“GFE项目”;2017年,公司为上汽通用研发设计国内首条9速的自动变速箱装配线;2019年,公司为东风康明斯设计生产的“DCEC全机型发动机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可同时实现混线生产品种最多、大数据应用最广泛的重载发动机装配线之一。

  在董德熙看来,豪森股份的成功依靠的是一直不动摇的扎实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少当年和豪森股份打交道的车企技术员如今已经成为车企的高管,不变的是他们对豪森股份的信任。

  将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

  如今的豪森股份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2020年上半年,豪森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42.7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808.64万元,同比增长112.22%。

  “本次在科创板上市,将是豪森股份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董德熙说,公司将以本次发行和上市为契机,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努力创造更加优良的业绩,巩固和增强行业地位,驱动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董德熙介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逐年升高。但相比整个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以2019年为例,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我国汽车产销量的比例分别仅为4.83%和4.68%,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在董德熙看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装备制造业决胜未来的关键,是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最有力驱动因素。下一步,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将是豪森股份重点发力的新领域。

  董德熙表示,豪森股份会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期,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所用的锂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电机等材料、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寻找这些材料、零部件产品/工艺技术资源,通过与汽车厂、产品技术方等合作进入新能源汽车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产业。

  截至2020年6月30日,豪森股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在手订单已达71527.93万元,占订单总金额的32.12%。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中,驱动电机、动力锂电池等新能源重点领域超过1000万元的订单总金额超过1.7亿元,约占公司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金额的35%,新能源汽车订单比例不断提高,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主要业绩增长点。

  值得提及的是,豪森股份此前已经拿到了特斯拉上海工厂一期和二期的订单,得到了特斯拉方面的认可,有望和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智能生产领域进一步合作。

  另外,豪森股份还是国内最早发力氢燃料汽车装备的设备供应商之一,通过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产业公司等的合作,在氢燃料汽车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和生产线的工艺规划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汽车行业正处重大变革时期,制造强国战略是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凭借技术发展和品牌优势,今后进口替代将成为公司的重大机遇。”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在汽车智能制造行业深耕数十载的董德熙很有信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