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的2021:汽车人迎接崭新的大发展时代

吴蔚经济参考报

  ■年终报道

  编者按

  中国汽车产业再次站在一个充满未知机遇和挑战的关口。经受住2020年疫情考验的中国汽车产业,以强韧的产业定力站到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前台,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代。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各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在这种巨型转轨过程中,既存在巨大的转型机会,也会诞生强大的汽车产业竞争力。而这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其决定力量在中国。在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力量,在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中找到中国汽车产业独特的发展路径,是留给每个汽车人的终极课题。

  2021 中国汽车产业的机会何在?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2020年是最坏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

  仿佛就在昨日,《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刚刚在2020新年贺词中豪迈地写下“站在汽车业下一个黄金十年的起点”,随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汽车产业堕入冰点,产销数据断崖式下跌令行业哀鸿遍野。众声喧哗中,《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坚定指出,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发展保卫战中展现出的强劲韧性、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研发能力,以及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制造能力,其背后的支撑是中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这让我们有能力以无与伦比的中国速度、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再一次惊艳世界。而此次疫情至少将从生产、销售、供应链三个维度改变汽车业的竞争逻辑,加速产业调整,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再一次加速跑的起点。疫情之后中国汽车产业将以崭新的充满生机的形象“化茧成蝶”。

  岁终回首,上述观点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不断得到印证:率先走出疫情阴霾、产销数据屡创新高、拉动全球汽车产业复苏、成为大型车展全球唯一举办地、自主品牌“高端群”异军突起、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加码中国、中国车企市值直线飙升……事实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大发展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前台,不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同时也将是全球汽车技术路线的测试场、全球汽车企业优胜劣汰的绞杀场。

  中国汽车产业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机遇和挑战的前台时代该怎么做?换言之,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力点何在?

  首当其冲的是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当今世界,一国实力已不仅限于技术和资本,更包括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综合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全球工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以及这些门类之外的科技创新体系,这是中国成为目前全球最大需求中心、最低成本中心的基础和根源,也是我们每每看到全球最新科技成果总是在中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具体到汽车产业,中国新能源汽车换道超车已取得先发优势,正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供应链,此时更需要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机会锻造长板,提升全面掌控和驾驭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能力,打造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强有力支点。

  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国汽车产业独特的规定性。事实证明,中国更有条件让汽车产业更加辉煌。对比曾经的全球汽车产业中心,因其地理环境的局限,欧美日对于汽车的发展趋向都是从一个个切口进入的,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最为复杂的运行环境、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恰恰可以成为汽车产业创新的动能,并且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汽车后市场,甚至整个汽车产业生态实现技术的全面创新。一言以蔽之,中国的独特性最有可能让世界汽车产业全方位发力。在竞争全球化时代,如何依托主场优势赢得新赛点,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最为紧要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汽车产业独特的发展路径。事实上,中国拥有优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这也是我们在2020年看到中国集聚了几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热点的原因。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是由国家的产业决心决定的。由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折射出的产业决心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已经延伸到了内循环的“毛细血管”。中国独有的、适合中国市场特色的下乡政策,瞄准的是全面脱贫之后的广大农村市场,这个市场的机会之大难以估算。

  从家电到高铁、从互联网到基建……一个又一个“中国智造”产业崛起,现在是汽车。堪称“工业之王”的汽车产业是制造强国的标志,汽车产业崛起了,中国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制造业的强者之林。在这个瞬息万变的速度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微小的力量也可放大,更何况是发生在大的工业体系里的转轨,必然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将诞生巨大的产业机会。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主阵地,只要发挥优势、抢抓时机,中国汽车产业将冲上全球汽车产业制高点,创造世界工业史的下一个奇迹。2021年,《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将成为中国汽车业崛起的见证者,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融入世界的梦想依然坚定

  □记者 王俊禄 杭州报道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民营汽车企业如何抢抓新发展机遇?行业龙头吉利汽车面向“十四五”的新起点,在新能源科技、车联网、智能驾驶、共享出行、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

  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缩影。通过国际合作,架起了一座互利共赢的桥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伟大成就。

  直面一个命题:汽车业如何应变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变?企业界如何应对?这件事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前途命运。”李书福认为,世界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何参与新发展格局建设,如何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如何取得更好发展,这是民营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017年,吉利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实现了从简单产品贸易,走向“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三年破茧,宝腾全面复苏,2020年前10个月宝腾总销量为84999台,同比增长6.2%,市占率达21.3%。未来,吉利还将继续拓展东盟市场。

  李书福认为,从国内经济大循环来看,开局良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全面恢复生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在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民营经济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引领四个变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对吉利来说,新能源、新基建、汽车“新四化”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吉利已经在新能源科技、车联网、智能驾驶、共享出行、车载芯片、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积极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

  李书福介绍,新能源是吉利转型的着眼点,2020年,吉利全新纯电动架构——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正式推出。历时4年,投入超过180亿元,从用户需求出发,突破传统造车局限,通过硬件层+系统层+生态层的整合,致力于构建无限互动延展的未来出行服务体系。

  吉利旗下沃尔沃在新能源、电动化领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2017年就率先发布全面电气化战略,在国内建立了电机实验室和电池实验室,计划到2025年销量中50%将来自纯电汽车。沃尔沃的极星是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极星2车型由台州工厂制造,面向全球市场同步销售,是全球最安全健康的电动汽车之一。

  李书福认为,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吉利打造了换电生态技术,是全行业首个集换电技术研发、换电车制造、换电站运营于一体的开放商业模式,这也是吉利在新基建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抢抓未来机遇:为中国制造增辉添彩

  科技致变时代,机遇稍纵即逝,有变化就有机遇。李书福认为,对广大民企来说,在当今大变革、大变局面前一定要识别风险、抓住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化风险为机遇,在风高浪急之时,充分体现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充分展示民营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吉利与大家一样,每天面临挑战,但意志坚定、方向清晰、知难而进。

  2020年10月,吉利汽车迎来1000万用户,未来仍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快速成长为以用户体验为驱动的数字化科技型企业。李书福说:“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给用户创造价值,让用户拥有更加完美的消费体验,为中国制造增辉添彩。”

  “吉利的实践与发展都是因为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都是因为这个伟大时代给予的历史机遇。”李书福表示,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民间办学,吉利一直在努力践行,这也是吉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大学的战略支持下,吉利学院成功迁址四川成都,成为吉利20多年来坚持非营利办学的成功实践。

  未来,吉利还将继续深耕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继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大在东南亚各国的投资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前瞻科技领域研发投入,形成自主可控的科技优势。

  吉利在全球的研发投入继续扩大,其中包括在德国、英国、瑞典、美国、西班牙等国设计研发中心的建设。吉利在全球市场的开拓力度也在继续加大,融入世界的梦想依然坚定。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下,在遵守世界各国法律及合规前提下,抢抓新发展机遇,携手上下游产业链,与行业伙伴一起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进行大胆实践。

  一汽解放董事长胡汉杰:民族品牌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

  □记者 段续 长春报道

  1956年7月,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绿色的长鼻子卡车,成为国人共同的回忆。如今,有着近70年历史的一汽解放,站在了“十三五”与“十四五”交汇的这一历史时刻。如果说在“十三五”期间,解放品牌实现了国内市场领先,那么在“十四五”期间,解放品牌既要确保国内领先地位,还要向“世界一流”靠拢。

  “民族品牌汽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一汽总经理助理、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认为,“就解放来说,作为中国商用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品牌,我们将持续推进研发创新,把品牌推向全球。”

  民族品牌汽车如何奔向“世界一流”?胡汉杰认为有这样几个核心关卡需要突破:一是在全球的产销量达到一定规模,这代表着国际市场的认可程度。如果在国外卖不出几台车,何谈国际化?二是在细分市场上具备足够的话语权,在特定国家和地区具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三是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不能长期“赔本赚吆喝”;四是在全球具备一定的品牌认知度。从未来发展布局入手,解放在这四个方面都进行了目标规划和设计,努力走向全球。

  “解放品牌要快速实现智慧转型、数字化转型。”胡汉杰说,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是汽车行业的“新四化”,是大势所趋。在解放牌卡车上,“智能”如今也是一个明显的标签。在驾驶交互系统上,解放J7卡车提供了人机交互、多媒体系统、商用车专用导航、故障分析导航等功能。“我们希望在这一轮历史机遇下,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为解放汽车的传统优势插上智能化翅膀。”

  解放正在从单一整车品牌,向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2019年1月,一汽解放正式发布了哥伦布智慧物流开放计划,试图将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为一体,把一汽解放打造成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提供者。“目前,我们已经召开了两届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生态,助推全行业健康发展,我们要分好工,牵好头,把握好这个平台。”胡汉杰说。

  “必须持续创新,推进变革。”胡汉杰认为,创新和变革是解放这一民族品牌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自第一辆解放卡车诞生之日起,一汽解放从未停止自主创新的脚步。近年来,解放品牌坚持技术领先战略,打造了体系节油、长换油、轻量化等10余项核心技术优势,卡车销量持续领先。

  胡汉杰认为,在坚持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还要在管理层面不断变革。“从2017年开始,我们启动了流程化组织建设。接下来,围绕战略目标,我们将建立‘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使所有业务对准客户、所有组织对准业务、所有流程反映业务本质,实现业务的连通与集成,塑造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解放品牌的发展,是中国民族品牌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要努力成为中国第一个百年汽车品牌。我们相信,民族品牌的未来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胡汉杰信心满满地说。

  北汽新能源:换电模式站上“风口”

  □记者 傅勇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从充换电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各项鼓励换电模式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换电模式开始成为行业焦点。

  近日,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锋表示,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软件定义汽车的步伐正在加快,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将直接决定市场竞争力。同时,产品高端化趋势明显,换电、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等业务有望迎来增长。

  事实上,尽管“新四化”早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上仍然横亘着车辆残值、电池安全和充电便利这“三座大山”。为了越过这些“高山”,增程、插混、快充、换电等模式可谓层出不穷。

  作为换电业务的领跑者,北汽新能源认识到,政策推动换电模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换电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走向成熟。

  连庆锋说,在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上,国内目前已形成共识,即“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鼓励换电”,但慢充面临“建桩难”问题,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全面覆盖,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关键瓶颈;而快充不仅影响动力电池寿命,也会增加城市电网配电负荷。相比之下,换电模式补能过程比加油还快,且无需停车位支持,更加集约高效。通过车电价值分离,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并解决新能源车残值低的问题。通过电池的统一管理、集中慢充,能有效保证充电安全与电池寿命,还能帮助城市电网削峰填谷,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

  因此,北汽新能源认为,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换电模式依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大“风口”。

  正是认清了换电模式的价值,北汽新能源从2011年左右就开始着手换电技术的预研,2014年至2016年进行换电产品的开发和验证,2016年至2018年开始探索换电模式的示范运营,实现商业化运作,2018年以来已进入大规模运营推广阶段。

  据了解,北汽新能源已掌控车辆定位系统、快换连接系统、底盘换电系统、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快换电池箱、换电网络运营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此外,换电站几经升级后的占地面积已减至70平方米,换电时间已从3分钟降至1分半,电池适配率大为提高。

  进入2020年后,北汽新能源先后与法电中国、国网电动汽车等国内外顶尖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换电市场深耕、储能项目应用,以及V2G(车辆到电网)等前瞻技术探索领域进行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绿色出行生态。

  通过积极不断的合作,北汽新能源的换电模式已形成规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北汽新能源已在北京、厦门、杭州、兰州、广州等19个城市建成并启用了225座换电站,投入运营的换电车辆达2.2万台,已累计完成换电680万次,换电车辆行驶总里程达到9.5亿公里。

  事实上,充电模式并非新创,此前以色列新能源汽车公司Better Place和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特斯拉均尝试过换电模式,但均以失败告终。这些国外企业的失败原因在于换电模式的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技术标准还不完善,而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成本下降明显,促使换电模式的经济性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与此同时,动力电池越来越向头部企业集中,也使得换电模式的标准梗阻有望被破解。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为新技术、新模式打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连庆锋认为,在今年多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多家企业开始布局换电业务,未来换电市场的蛋糕有望进一步做大。基于此,北汽新能源也将依托技术和运营方面的优势,在换电业务领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轮胎业由“汗水型”转向“智慧型”

  □记者 傅勇 青岛报道

  作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中国轮胎业同样身处大变局中,充满机遇与挑战。今年以来,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国轮胎业产销快速复苏,大多数企业基本实现了正增长,出口订单猛增。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国内橡胶轮胎外胎产量为8323.7万条,同比增长18.8%;1月至10月累计产量74448.9万条,同比增长0.2%。与此同时,中国橡胶轮胎10月份的出口量达到了61万吨,同比大增24.2%。当月,橡胶轮胎出口额为91.56亿元,同比增长14%。

  在双星集团董事长柴永森看来,中国轮胎市场的主要逻辑在于,国产品牌对外资轮胎市场份额的替代。柴永森说,国产品牌轮胎对外资轮胎的替代在今年上半年达到了高潮,但轮胎的进口替代不是今年疫情之下的独立事件,这一情况过去两三年间已持续发生,预计2021年后轮胎的进口替代进程会加速。

  双星集团是国内知名的轮胎生产企业,自2018年控股韩国锦湖轮胎后,在国内外市场均有出色表现,双星轮胎品牌更是连续荣登“亚洲品牌500强”中国轮胎榜首。

  事实上,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已呈下滑态势,而中国轮胎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提升,中外轮胎企业的实力差距正在缩小。

  不仅如此,柴永森认为,中国轮胎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过去,轮胎业留给人们的形象多是“傻、粗、累、脏”,但在互联网的推动以及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下,整个行业正在形成一股智能制造风潮,从“汗水型”大步迈向“智慧型”。

  作为中国轮胎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先锋企业之一,2014年以来,双星就关闭了所有的老工厂,淘汰了90%以上的落后产能,并建立了全球轮胎行业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和国际级轮胎实验室。

  柴永森说,双星将战略转型作为智慧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此打造了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和废旧橡胶循环利用三个产业平台。

  据介绍,双星的“工业4.0”工厂具有产品定制化、工厂互联化、生产柔性化的特点,能实现智能定制、智能排产、智能送料、智能检测、智能仓储、智能评测六大智能功能。其中,工厂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物理信息系统(MEP),解决了全球以液体和粉体为原料无法实现全流程制造的难题;而智慧测评功能(SME)可以对工厂的“人、机、料、法、环”的各种参数进行智能采集、评测、防错、纠错。

  为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加速释放智慧转型所创造的潜能,双星从2020年起开启了“三次创业、创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聚焦橡胶轮胎、人工智能及高端装备、废旧橡塑循环利用三大产业和模式创新,实施智慧生态、智慧轮胎、智能装备和环保新材料的“三智一新”战略。

  据了解,所谓“智慧生态”,就是在继续优化和完善双星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基础上,为传统工厂的智慧转型提供服务;“智慧轮胎”主要侧重于加速双星“胎联网”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智能装备”指的是利用双星的智能装备制造平台,发展城市建筑固废处理和智能矿山运输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而“环保新材料”,则是利用双星的废旧橡塑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开发更多的环保新材料。

  柴永森说,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尽快将双星打造成为科技、时代、智慧型千亿级规模的世界一流企业。

  威马汽车董事长兼CEO沈晖:2021是新能源汽车真正爆发元年

  □记者 傅勇 北京报道

  有人说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元年,但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却不这样认为,“从产销量数据看,202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感觉到了黎明的曙光,但并未达到全面爆发的程度。”

  近来,国务院颁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新车销量将占到新车总销量的20%。

  沈晖认为,这一规划的发布,不仅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予了行业上下游更多的信心。“很多时候,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真正爆发的元年会是2021年。在补贴退坡预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双积分等政策的落地,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势必会超乎大家的想象。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销量有望迎来大幅增长。

  新风口的出现往往是由政策激励而来,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才是市场发展的核心推力。因此,沈晖认为,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车辆续航、智能座舱、软件服务和OTA能力等方面会迎来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和及时补能体系建设的提速,用户的里程焦虑也会逐步得到缓解。同时,5G、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车内智能交互体验会成为产品与产品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衡量点。

  沈晖预计,2021年,适用更多场景的Level4级别自动驾驶将会量产落地,而这“正是威马努力的方向,我们会在2021年威马的第三款量产车型上搭载AVP(云端智能无人泊车系统)。在2021年,类似的智能配置仅会出现在百万元级车型上,而威马会将它带入20万元的价格区间,对于客户而言,这无疑是产品体验的升维”。

  沈晖判断,2021年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真正的产品拐点。过往,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更多是基于政策的驱动。从2021年开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用户因产品体验提升而主动选择新能源汽车。当拐点出现,即使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企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就完全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针对2020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沈晖表示,从企业角度看,我国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相对较低。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拐点出现,2021年的三四线城市势必会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另一大推动力,而10万元至20万元级别的新能源车型有望成为市场增量主力。

  沈晖说,放眼全球,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这一全新赛道,中国品牌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2021年,我个人有一个小愿望——当全世界新能源智能汽车风口聚焦中国,我们希望借着这股‘东风’,中国汽车也能真正走向世界,而威马在其中也将稳居行业发展的头部位置。”

  蔚来汽车上海地区负责人夏庆华:中国汽车高端品牌得到更多认可

  □记者 王辰阳 上海报道

  2020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新能源汽车在2019年下半年的销量颓势,并没有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续,而是在2020年再次回归快速增长态势。蔚来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创始人李斌被媒体评价为“2019年最惨的人”,但在2020年,蔚来的美股市值暴增、销量节节攀升。“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深入人心,产品和基础设施越来越成熟,市场反应自然会更好。”蔚来汽车上海地区负责人夏庆华乐观看待蔚来和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上海地区蔚来汽车的销量曾在2020年2月至3月期间短暂受到影响,随后便迅速回暖。汽车是当前各地拉动消费的重点领域之一,很多城市都出台了优惠政策,比如,上海对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发生的充电费用给予5000元补助。

  截至2020年,夏庆华已经陪伴蔚来走过了5年的成长历程。夏庆华告诉记者,政策利好仍将延续到2021年,影响上海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政策主要有两个,一是2020年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2021年至2022年将继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二是上海市区的车辆限行政策调整,让更多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上“绿色沪牌”。

  “另外,今年国家对于新基建的大力支持也非常利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普及,可以有效缓解‘里程焦虑’,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夏庆华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从目前数据看,新能源汽车只占新车销量的5%左右,而按照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销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

  夏庆华对2021年市场的乐观态度,不只来自于规划或政策,更重要的是市场反应。“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社会认可度在提升。很多新车主都是被老车主‘安利’来的,真正在进门店前对品牌没什么了解的顾客,可能只有20%。”夏庆华说。

  2020年10月,蔚来汽车单月整车下线量突破5000台,上海也迎来了第10000名蔚来交付车主。夏庆华分析认为,市场认可度不仅是销量或占比的提升,蔚来主力车型在上海的30万元级中型SUV市场中的销量,就已经在追赶传统整车厂的经典车型。

  “在上海市场,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高,由于车牌价格因素,消费者的购车预算都比较高,热销车型售价很多都在25万元以上。另外,还有消费者对新消费模式的接受度更高,比如,蔚来推出了车电分离的BaaS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费者对电池老化的忧虑。”夏庆华说。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蔚来和北汽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探索换电模式的品牌,已有的相关探索也获得了市场认可。目前,蔚来在上海的14座换电站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

  不过,有消费者对换电模式仍存疑虑,比如,担忧更换电池会不会不安全,或者会不会换到更旧、续航里程更短的电池?针对于此,夏庆华解释道,首先,换电肯定比充电更快捷;其次,每次更换电池时换电站都会给电池做“体检”,从而提升电池安全性;同时,换电站的电池也在更新换代,这意味着车辆的续航里程将不断提升。

  “上海的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我认为其他城市也会迎头赶上。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走过了政策刺激下新品牌大量涌现的阶段,现在市场中都是一些可以量产交付、提供稳定服务的品牌。同时,传统的整车厂也有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入市,市场整体环境越来越成熟。”夏庆华还指出,“消费者开始关注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水平,自动驾驶也成为很重要的参数指标。”

  “造车当然是一个很漫长的工业流程,但是我亲身感受到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过程,我也相信中国‘智’造的汽车高端品牌会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可。”夏庆华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