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红旗连锁董事长曹世如:科技创新发力 线下门店加快提档升级

康曦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市9年来,红旗连锁门店数量从2012年末的1300余家增至近3700家。红旗连锁董事长曹世如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进行门店优化,加速提档升级,同时更加集中精力注重线下门店建设。站在新起点,公司将继续发挥优势,做强、做大、做优,实现业绩稳步增长。”

  实施门店优化

  上市以来,红旗连锁通过外延式并购和内生式发展实现了门店数量的快速扩张。

  曹世如表示:“2015年,公司收购了红艳超市、互惠超市和乐山四海3家企业。”通过收购,红旗连锁增加了545家门店,同时获得了红艳超市位于温江的物流配送中心等资产。2019年4月,公司启动上市以来的第四次并购,宣布使用自有资金2800万元收购9010位于大成都地区的门店使用权及其门店设施、设备的所有权等。

  “在收购互惠超市前,互惠超市面临资不抵债、无法偿还供应商货款、拖欠员工工资等问题。收购完成后,公司及时处理了历史遗留债务问题,妥善安置了员工,进行了门店升级优化。”曹世如说,“对于红艳超市和乐山四海等也是如此。目前,红旗连锁的员工、店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很多都是来自于这些并购企业。”

  “通过并购取得的门店,红旗连锁花费了很大精力进行整合优化。有的门店因为商圈位置、附近改造搬迁等多种原因,通过多年努力后仍处于亏损状态,拖累了公司发展。”曹世如说,“近期,公司正在进行门店调整优化,同时更加集中精力注重线下门店建设。”

  “公司的门店全部属于直营门店,没有加盟门店,保证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近3700家门店所售商品均是统一采购、统一价位、统一配送,并且严把商品质量关,保证商品源头可追溯、质量可控制。”曹世如说。

  立足于门店靠近社区的优势,为满足目前社会快节奏生活,红旗连锁立志打造15分钟经济圈,即“3个5”服务理念:5分钟到店、5分钟选购、5分钟回家,无需等待配送,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

  重视物流配送

  对于线上购物,曹世如并不排斥,“线上线下只是服务模式不同。”红旗连锁注重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云平台大数据+商品+社区服务+金融”的互联网+现代科技连锁公司。

  “在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使用电脑对门店进行管理。”曹世如表示,公司坚持“用数据说话”,重视科学管理。尤其是2017年6月,公司上线红旗云大数据平台后,数据分析已实现可视化、移动化、动态智能化。

  曹世如举例,公司向所有供应商开放了红旗云大数据平台的权限,供应商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自己的商品在红旗连锁每个门店的销售和库存情况等,为他们的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对于公司自身而言,目前红旗连锁近3700家门店,通过红旗云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每月1日汇总上月数据,2日生成报表。

  公司充分运用大数据,上线了IMP综合营销平台、24小时无人售货服务、红旗连锁电子购物卡、红旗连锁到家服务等,打造社区零售新模式。同时,红旗连锁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公司-分场-财务-配送等快速联网,加快了商品配送、周转、收银、核算等环节的工作效率。

  “公司一直重视物流配送能力建设。”曹世如表示,公司的优势之一就是物流配送能力,公司拥有三大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大部分商品的统一仓储与配送。

  2020年,公司改扩建温江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增加了冷链仓储区域,提升公司冷链物流能力。

  勇担社会责任

  以“红旗连锁——您的好邻居”为市场定位,近年来红旗连锁在社区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红旗连锁提供大量便民增值服务,如公交卡充值、话费充值、彩票代销、学费代缴、水电燃气代缴费等,方便了市民日常生活。

  红旗连锁还积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目前,红旗连锁员工近1.8万人。仅2021年1-9月,公司就上缴税收及社保3.56亿元。

  “我们一直在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员工素质不断进步和提高,我们的队伍会越来越好。”曹世如说。

  同时,公司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四川省及成都市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重点联系企业,红旗连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小组,要求所有门店保持正常营业,不关门、不断货、不涨价。“只要红旗连锁的灯亮着,老百姓的心就安了。”曹世如说,这也是老百姓给红旗连锁最高的赞誉。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红旗连锁充分发挥公司配送中心强大的物流功能及千家门店的网络优势,竭力保障市场供应,并协助省、市政府及军队等运送救灾物资4000余吨。

  红旗连锁成立后,为社会捐款捐物上亿元,曹世如个人向社会捐赠2000余万元,加强农超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曹世如表示,未来红旗连锁将一如既往,在实现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勇担社会责任,贡献企业的力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