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借力金融科技 公募基金将迎全方位赋能

陈健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金融科技时代,基金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机遇和挑战。7月5日下午,中国证券报社主办的“使命与机遇——2019金牛基金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金融科技对公募基金行业主要作用是赋能,而不是完全替代基金经理的投资,赋能体现在产品形式、质量、风险控制、投资等多方面。展望未来,借助金融科技,各家基金公司有望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

  金融科技多维度赋能

  万家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负责人乔亮表示,金融科技对公募基金行业主要作用是赋能。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产品形式。近几年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大数据基金、人工智能基金,跟传统的基金经理投资不一样,前者在投资流程上绝大多数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这至少在产品的形式上给投资人提供了一些新选择。二是投研方面。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各种类别的数据,同时有很多公司也在致力于不断地开发这种另类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投资研究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三是风险控制角度。基金投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控制,以风险换取收益。在风险控制方面,传统上是用量化的方法,对投资组合进行例行体检,让投资经理及时了解到相关基金本身所暴露的风险,这是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做法。在金融科技或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上述风控方式可以增加更多个性化的设置,例如,个股舆情监控,某些公司出现一系列风险事件,可能最初只是在新闻报道中,但很快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中。

  乔亮进一步表示,从投资方面看,公募基金主要服务于个人投资者,金融科技是真正能够提供一种可能性,让基金公司对于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做到定制化基金服务。例如,国内开始也有不少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机器人投顾服务。在海外也有比较成功的例子,虽然管理规模,相比美国传统的基金公司并不大,但整体看,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泰证券托管部总经理刘凯表示,中泰证券已经把原来的信息技术部和科技研发部整合为金融科技部,该部门人数是公司总部级别中最多的。为公募基金提供服务方面,中泰证券提出多项智能服务,包括智能风控,应用在筛选合同、运营环节等方面;智能模型优化和绩效分析,帮助公募基金做模型优化以及策略穿透,让公募基金更好地专注主业;通过智能分析进行相关数据梳理和各种模型优化、行情分析,为公募基金提供一定的市场判断、情绪判断、分析判断等信息,作为公募基金经理投资的参考。

  尚无法代替投资经理

  在金融科技助力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同时,有观点担心公募基金投资完全被机器所替代。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郭鹏表示,上投摩根的投资哲学有三个要点:洞见、科学、纪律。所谓洞见,就是要及早发现价值机会;科学,投资的流程要尽量的科学化,可复制、可持续;纪律,要适当对投资中的人性进行一点限制。人工智能在以上三方面都可以帮助公司去改善、优化。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投资经理的决策,毕竟投资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系统。

  乔亮表示,在当前金融行业人工智能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大数据模型的应用,例如,一些模型基本上能够把所有信息进行非常快的收集,然后进行处理。二是机器学习,这些对于投资包括量化投资,主要起辅助工具作用,在现阶段还是无法代替投资经理。也有分析人士称,综合各类因素考虑,人工智能取代投资经理至少短期是看不到的。但借助金融科技有利于机构更加精准地捕捉客户需求,更加人性化地服务客户,更加精准地管理客户。

  刘凯介绍,中泰证券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交易算法实验室、金融工程团队,借助托管部平台形成合力,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提供智能交易、风控、投资决策及效率提升、执行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有望走出差异化道路

  展望金融科技在公募基金行业的未来应用,东兴证券基金部总经理王青表示,随着数据来源多元化,数据量暴增,这对机构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提出很大挑战。未来基金公司的必经之路是走向数字化运营以及系统搭建。作为资管机构,挑战最大的就是投资效率的提升。走到今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其独到之处,如何结合这种优势,能够提升投资效率,这应该是业内长期探索的一条路。

  从目前国内基金行业发展角度,郭鹏指出,基金产品数量并不少,但需要提升质量。所以在发展金融创新时,也要考虑,并不是创造更多产品,而是提高产品品质。例如,金融科技可以更好地帮助基金公司改善投资流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建立大类资产配置,提升金融产品品质。

  总体来看,王青认为,“金融科技时代来临时,以什么样的心态、战略、实际行动去拥抱它?未来可能每家基金公司都会走出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因为在产品推出、创设和投资决策上都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的机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