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德瑞锂电冲刺精选层被首轮问询

吴勇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本报记者 吴勇
  德瑞锂电冲刺精选层日前被首轮问询,涉及公司的行业地位、业务竞争力、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募投项目预期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此次公司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发行不超过1800万股股票,募集资金将用于惠德瑞锂电池制造产业园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专注锂电池领域
  招股书显示,德瑞锂电专注于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客户提供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广、绿色环保电池解决方案。
  德瑞锂电介绍,公司核心技术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是国内圆柱形锂锰电池最大生产商之一,产品主要用于物联网、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安防、智能家居、GPS追踪器、RFID标签等领域,已获得UL、UN、CE、RoHS等多项认证。
  根据可充电性,电池通常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的电极反应不可逆,放电后不能充电复原,主要包括锌锰电池、碱锰电池和锂一次电池等。其中,锂一次电池主要分为锂锰电池、锂亚电池和锂铁电池等。 
  行业人士表示,锂一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广、重量轻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医疗器械、工业和民用消费品等市场应用广泛。根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报告,预计2022年锂一次电池销售收入达到2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
  受益行业发展的高景气度,2017年至2019年(报告期),德瑞锂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3亿元、1.44亿元、1.6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69.19万元、3020.73万元、3509.98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4%、7.09%、5.49%。
  绑定全球知名企业
  德瑞锂电表示,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及一致性。报告期内,公司已拥有锂锰圆柱电池产品工艺相关技术、锂铁电池产品工艺相关技术、锂锰软包电池产品工艺相关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
  截至2020年9月,公司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研发中心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新型高性能锂一次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德瑞锂电与BRK、ENERGIZER、JABIL、FLEXTRONICS、VARTA、VITZROCELL、HONEYWELL等全球知名品牌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德瑞锂电表示,国际品牌对供应商有较为严格的认证体系,成为其合格供应商需经过各种环境的测试,通常需要2年以上的认证过程。而客户选定供应商后会形成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客户黏性较强。深厚的客户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业务竞争力受关注
  在首轮问询中,德瑞锂电的竞争力及发展空间受到全国股转公司关注。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锂锰电池和锂铁电池。报告期内,锂锰电池收入分别为1.5亿元、1.4亿元、1.58亿元,锂铁电池收入分别为330万元、347万元、309万元。公司一半以上收入来自境外。2019年,公司锂锰电池产量3642.41万粒,产能力利用率为114.02%,锂铁电池产量72.39万粒,产能利用率为81.66%,本次募投项目新增产能共6000万粒/年。
  监管机构要求德瑞锂电结合一次电池的技术发展和迭代情况,说明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相对其他各类一次电池的优缺点,并结合细分应用场景说明锂锰电池、锂铁电池对其他一次电池是否存在替代性以及被替代性。
  发展空间方面,监管机构要求公司区分境内和境外(境外分地区)、细分产品类型以及各个应用场景,分别披露报告期内各期的收入及毛利率,结合各地区的市场容量、行业竞争格局、主要竞争对手、技术水平对比、贸易政策、汇率波动、疫情影响等,分别披露锂锰电池、锂铁电池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收入增长空间,并结合销售区域、产品布局、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外延并购等,说明应对竞争的措施或方案。同时,补充披露报告期各期发行人各产品销售额占终端客户同类产品总采购额的比重以及终端客户采购同类产品的其他供应商情况。
  此外,监管机构要求公司补充披露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及行业竞争情况,公司的主要产品在技术路径、应用场景、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可比公司的比较情况。说明报告期内公司锂铁电池收入规模未见明显增长的原因,补充披露募投项目中新增锂铁电池产能,并结合报告期内锂铁电池的产能利用率、在手订单情况,说明消化新增产能的可行性及具体措施。
  公司的境外客户稳定性同样受到关注。监管机构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境外客户的基本情况及在产业链所处的环节,公司获取境外客户的途径和方法等,并说明与主要境外客户的合作模式,ODM模式下公司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相较于其同类产品供应商的竞争优劣势,结合前述情况说明合作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