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票据贴现冲规模考核“无效” 银行支持小微企业难做表面文章

魏倩上海证券报

  通过调整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及监测口径,监管部门大力“挤水分”,进一步压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一家股份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口径的调整就是要求银行更加务实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监管部门近期调整了2021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及监测口径,要求从2021年起,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下称“普惠小微贷款”)的“两增”监管考核口径中,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即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均不含票据贴现及转贴现业务数据。

  票据贴现是银行一项授信业务,指票据(例如银行承兑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票据提前向银行贴现筹措资金,相应的,银行扣除贴现利息获得收益。比如,一家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尚未到期,但此时急需资金,就可以将手中的承兑汇票向银行贴现,在付出一定利息成本的情况下提前拿到资金。

  本质上,票据贴现是企业短期融资行为,相对其他融资方式,其特点是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但同时,票据占有银行的信贷额度,因此一般会纳入银行信贷规模。转贴现业务则是金融机构间资金投资范畴,通俗来讲,一家银行持有票据过多,但缺乏资金变现,因此通过其他银行再贴现。

  记者查阅上市银行年报获悉,大多数银行都会单列票据贴现业务,会计科目上则计入发放贷款及垫款。

  票据贴现业务可以用来调整信贷规模。回看历史数据,2018年和2019年初,票据贴现业务量飙升,冲高了当时的人民币贷款规模。特别是2018年,很多中小银行票据融资规模出现惊人增长,如青岛农商行当年票据融资就较上年增长460.80%。

  正是票据贴现具有调节信贷规模的功能,而且大多为中小微企业持有,因此,不乏有银行将票据贴现业务拆分,计入普惠小微贷款,以完成监管部门“两增”考核目标。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银行如此操作,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规避信用风险。一家城商行的公司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信贷资金全部投向小微实体风险太大,所以一般都会部分通过票据贴现来冲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对大行影响尚可。一家国有大行的计财办人士向记者表示,剔除这些数据后,对该行普惠小微贷款影响大约在二十分之一,不算太多。以工商银行数据来算,该行2020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7452.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37.06亿元。若以增量的二十分之一来算,大约为136亿元。

  但对中小银行而言,完成“两增”目标考核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此番“挤水分”后,想通过票据融资做“文章”恐怕要行不通了。上述股份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坦言,今年完成“两增”目标压力非常大,加上大行挤压,要完成增量目标难度很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