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央行: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

不预设推出时间表

赵白执南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首次对外系统披露数字人民币研发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当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也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不预设推出时间表。

  累计交易金额约345亿元

  范一飞表示,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开展以来,人民银行在试点地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会同参研机构,统筹规划试点方案,周密组织应用测试,迭代开发运营系统,探索创新应用模式,初步验证了数字人民币在理论、政策、技术和业务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范一飞介绍,一是试点测试规模有序扩大。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受邀白名单用户超过1000万,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二是应用领域逐步拓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132万个,兼顾线上和线下,涵盖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政务缴费、税收征缴、补贴发放等领域。三是应用模式持续创新。有关各方积极探索与各种创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新业务、新应用。四是运营系统迭代优化。

  “随着试点测试逐步深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也面临压力和挑战。”范一飞称,一是进一步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和普惠性,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明确各方分工和定位基础上,包容更多服务提供主体,进一步提高场景覆盖面。二是继续强化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建立坚实可靠的多层次网络防护体系、密码算法体系、安全计算和存储体系等安全体系,特别是加强密码技术研究与创新,以应对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三是进一步观察验证数字人民币的影响,充分考虑研发试点与经济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推广应用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客观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完善相关设计。四是建立完善数字人民币相关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罗锐表示,在未来的数字人民币产品设计中,还将充分考虑特定群体的现实需求,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降低使用难度。下一步,将深入调研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

  扩大参研机构和试点测试范围

  范一飞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不预设推出时间表,重点做好以下领域工作。

  一是适时适度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试点应用场景覆盖面,实现特定试点区域内的应用场景全覆盖,打造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同时,结合研发试点工作实际扩大参研机构和试点测试地区范围。二是研究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研究制定数字人民币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数字人民币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化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体系、金融稳定深层影响的研究评估,积极参与法定数字货币国际交流,以开放包容方式探讨制定法定数字货币标准和规则,共同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发展。

  目前,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的运营机构主要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中国移动和工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行分别成立联合项目组参与研发,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已参与到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运营中,而招商银行也于近期获准加入。

  将和传统电子支付工具长期并存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与一般电子支付工具处于不同维度,既互补也有差异。数字人民币将和传统电子支付工具长期并存。

  穆长春介绍,数字人民币将为公众提供一种新的通用支付方式,提高支付工具多样性,有助于提升支付体系效率与安全。数字人民币主要基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定位,主要用于零售支付,以提升金融普惠水平为宗旨,借鉴电子支付技术和经验并对其形成有益补充。

  “虽然支付功能相似,但是数字人民币也具备它自己的特定优势。”穆长春解释称,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资产;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可在不依赖银行账户的前提下进行价值转移,并支持离线交易,具有“支付即结算”特性;数字人民币支持可控匿名,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及用户信息安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