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行信贷积极投向“专精特新”企业

欧阳剑环 王方圆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整体流程很简单,我也是第一次体验直接用手机操作就能拿到授信和提款,速度很快。”日前,沃德传动(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获得天津金城银行350万元信用贷款授信时感慨道。

  随着北交所即将鸣锣开市,像沃德传动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认可度有望得到显著改善。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多家商业银行正积极备战北交所开市,并在信贷投向和产品服务方面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信贷资源正积极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央行新闻发言人、调统司司长阮健弘日前表示,截至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的增速高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是4.52%,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和0.25个百分点。

  积极备战北交所开市

  沃德传动申请的“专新贷”是金城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推出的全在线企业信用贷款产品。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公司创业10年以来获得的第一笔全线上申请的信用贷款,从申请贷款到获得授信,仅花费了15分钟,且贷款年化利率仅为3.96%,极大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沃德传动是天津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近年来正在寻求更多技术突破,在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研发投入巨大,目前“专新贷”提供的这笔资金已经投入到公司今年的研发中。

  “专新贷”的推出是商业银行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一个缩影。随着北交所即将开市,多家商业银行正积极备战,以期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适配的产品和服务。

  民生银行在全面分析北交所“专精特新”客群特点、需求痛点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包括“易融通、易投通、创慧通、创富通”四大系列产品的“民生易创”专属产品包,集成了科创贷、认股权融资、开户e、信融e、票融e、并购贷、股权直投、PE贷、员工股权激励、定增投资、可转债投资等众多契合客户创新和成长属性的金融产品,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全场景、全生态。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提出,针对轻资产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该行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出短期网络全自助小微易贷线上系列产品。此外,2021年该行积极拓展税务、发票、工程、海关、科技、知识产权等多种场景,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邮储银行手机银行提供小微易贷测算服务,客户可根据需要选择税务、发票、工程、海关、综合等模式预测,1分钟可知预授信额度,满意后通过企业网银、手机银行发起申请和还款。

  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多位专家表示,北交所的成立不仅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北交所的成立为商业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拓宽了思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技术与管理团队)可以通过北交所进行市场化定价,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这一定价在抵质押等方面给予一定让步;另外,在北交所挂牌或拟在北交所挂牌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财务、税收、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将更为透明,外部融资能力会明显增强,有助于商业银行设计信贷产品时更合理地定价。

  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成为多家银行的战略构想。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介绍,该行不断丰富特色产品体系,推广投贷联动模式,依托“投贷通”品牌与“创客中心”,实现“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一体化服务;借力“并购+”品牌优势,创新投行业务,实现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碳普惠”体系建设。

  兴业银行提出,将针对登陆新三板的企业,持续完善股债联动、投融结合的“三板通”系列产品,加快三板贷、三板股权质押融资、投联贷、投贷通等业务发展。近期还将进一步升级“投联贷”,以外部投资机构主“投”、兴业银行主“贷”的模式为科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综合服务。

  健全科创企业担保体系

  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研发投入大、缺少有效担保等特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有待继续探索。

  “专精特新”企业已实行名单制管理,属于特定对象,因此,金融机构服务这些企业需要有针对性的举措。任涛表示,金融机构应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保持沟通,深入了解并跟踪“专精特新”企业动态;以主办银行的理念深入参与“专精特新”企业在授信、结算、上下游等各环节,以综合服务模式弥补单一授信环节的不足,陪伴企业成长。

  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为金融支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当和损失分担机制,设立“专精特新”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科创企业担保体系;适当提高“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落实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制度,减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