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精准出清加码 构建进退有序市场格局

昝秀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新“国九条”和证监会退市意见4月12日出台,交易所相应修改股票上市规则。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退市规则修改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精准出清劣迹、绩差风险公司。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退市新规在2020年改革基础上,进一步严格重大违法退市适用范围,以更严的证券监管执法打击各种违法“保壳”“炒壳”行为,并提出健全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等,将精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强化投资者保护,着力构建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市场格局。

  精准出清劣迹绩差公司

  本次退市规则修改,重点是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度提高了主板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退市指标和主板公司的市值退市指标。

  据测算,沪深两市明年适用组合财务指标触及退市的公司家数预计在30家左右;明年可能触及该指标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约100家,这些公司还有超过一年半时间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2025年底仍然未达标准,才会退市。市值指标方面,沪深两市当前仅4家主板公司市值低于5亿元,科创板、创业板暂无公司接近3亿元市值退市指标。

  证监会上市司司长郭瑞明表示,退市监管的原则是“应退尽退”,没有也不应该预设数量。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执行新的规则,努力实现“退得下”,“退得稳”。

  在业内人士看来,退市新规对各退市情形设置了具体的指标,“出清”的范围清晰、明确,同时渐进式设置了缓冲期,误认为所有“小盘股”都将受到影响,实为误读。

  引入分红不达标实施ST安排

  新“国九条”与证监系统一系列配套措施及征求意见稿对上市公司分红规定做出了重点安排。其中,对分红不达标上市公司提出约束措施,不同板块设置不同规定,将多年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的情形。

  业内人士认为,分红不达标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主要着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重点针对有能力分红但长期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ST不是退市风险警示(*ST),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的风险。公司如仅因此原因被ST,并不会导致退市;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有部分市场人士根据新修订规则中的分红金额标准,测算得出“A股将有1000多家公司将因分红金额低而被ST”的结论。

  根据新规及专业人士测算,前述分析方法和结论存在错误。实施ST针对的是有盈利的企业,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值且母公司报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润为正值的公司。在判断实施条件上,只有当三年累计的分红比例(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年均净利润的30%)和分红金额(主板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科创板和创业板为3000万元)均不满足要求时,才会被实施ST。

  规则设置的条件,充分考虑了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大,部分企业仍处行业发展早期的特点。对于研发强度大(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15%以上)或研发投入大(三年累计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即使分红未达到上述条件的,也不会被实施ST。

  根据现有财务数据初步测算,预计有80多家公司会触及ST标准。此外,考虑到目前年报披露尚未结束,且规则至2025年才首次适用,预计将促进公司通过分红回购等方式增强投资者回报,实际影响家数会更少。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最直接、最有效路径之一,证监会近年来持续完善分红监管制度,在公司自治基础上,从信息披露监管、限制分红不达标控股股东减持、新增对分红不达标上市公司提出约束措施等方面强化约束,将持续引导上市公司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

  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记者梳理发现,退市新规大力削减“壳”资源价值等背景下,不少绩差股正在被投资者“用脚投票”,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以表示,退市新规一方面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引导公司主动退市;另一方面加大对重组上市的监管力度,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打击“假重组实炒壳”行为等,将多措并举降低“壳”价值。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成龙提醒,退市新规下,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壳”公司将加速出清,以往“养壳”“炒壳”等市场乱象将得到有效遏制。投资者也需摒弃跟风炒作,远离非理性的“壳”公司炒作乱象,维护自身投资利益。

  “市场要规避的是那些潜在退市标的,而博弈的另一面,自然是业绩好、估值低、现金流充沛的好公司。”资深市场观察人士洪榕表示,未来基本面不好的公司只会越来越难获得市场资金的关注,而拥有行业领先优势或者门槛的头部公司则会不断被资金覆盖和拥抱。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