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欧班列增数量优线路 “带货”种类日益丰富

倪铭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欧班列西部通道今年通行量突破4000列;中通道今年通行量突破1000列,较去年提前8天突破千列大关;东通道今年通行量突破2000列,较去年提前9天完成该目标,创历史同期新高……一条条通道、一趟趟列车,中欧班列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专家表示,中欧班列用实力夯实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搭乘中欧班列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开行数量稳步增长

  5月23日上午10时30分,装载50大柜光伏组件的首趟中亚班列(武汉-塔什干)光伏专列从武汉发出,将于10天后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按照每周至少开出5列的模式密集开行,今年以来已累计开行159列,较去年同期增长55.88%,基本实现每天至少开出1.5列的态势。

  中欧班列(武汉)的密集开行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提升、实现常态化运行的缩影。国铁集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184列,发送货物67.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截至4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8.9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

  面对国际经贸环境和物流时效不确定性的挑战,中欧班列驶出一条条保障供应安全稳定的运输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不仅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而且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说。

  国铁集团表示,中欧班列持续稳定高质量开行,保障了国际供应链稳定畅通,有力促进了中欧互联互通。国铁集团将聚焦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提升中欧班列运行品质和效率,推动中欧班列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提升来自通道建设不断加强。

  5月23日,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拉开今年中欧班列“东通道”绥芬河、满洲里、同江铁路口岸后方通道扩能改造建设的序幕。

  “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有望于2025年年底竣工。”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陆续启动滨洲铁路博克图至西岭口、佳木斯至同江铁路改造工程,满足绥芬河、满洲里、同江铁路口岸中欧班列开行需求。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发挥国内和国际合作机制作用,推动中欧班列通道、线路多样性建设,进一步扩大中欧班列辐射范围,包括持续开展中欧班列西安、重庆、义乌至格鲁吉亚波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南通道运输测试,成功开行新疆乌鲁木齐至意大利那不勒斯跨里海、黑海中欧班列,新开通哈尔滨至荷兰蒂尔堡、石家庄至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等中欧班列线路。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认为,中欧班列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计中欧班列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高科技商品占比逐年提升

  随着开行数量不断提升、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中欧班列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月初,广东首列广汽传祺汽车出口班列开往欧洲,“广东制造”国产汽车出口再添新通道。据统计,截至4月底,广州车站海关今年以来累计监管开行出口“精品班列”68列,约占同期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48%,惠及美的、创维、TCL等众多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知名制造业品牌,货物涉及液晶电视机、空调、厨房电器等品类。

  搭乘中欧班列,货箱里装载的货品从原来的服装、化工品、矿产品,逐渐向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转变,汽车、电脑、机器人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商品占比逐年提升。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物流中心舵落口营业部经理李锋介绍,中欧班列早期主要运输一些大型设备,不太涉及民生领域。近几年,中欧班列货品已涉及民生领域,比如近年开行的运送化妆品、服装等货品的班列,满足了法国市场对民生产品的需求。

  国铁集团表示,中欧班列为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省了运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率,增强了产品竞争力,通过中欧班列把更多的“国货潮牌”运向国际市场。随着国货的不断输出,也让中国和欧洲、中亚、西亚等地区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正如国铁集团所言,中欧班列为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相对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对具有一定运量规模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认为,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欧经贸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中欧班列运输网络将更加完善,服务也将更加多元化,连通国家作为全球经贸新增长极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