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积极探索“银行3.0”模式

齐金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6月25日,在招商银行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行长田惠宇表示,区别于重资本、顺周期的传统银行1.0模式,招商银行自2014年启动银行2.0转型,提出打造轻资产、弱周期的“轻型银行”模式,主动降低规模扩张速度,从业务定位、资产质量方面寻找红利。如今,招商银行正在向银行3.0模式探索,总结起来即“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轻文化的组织模式”。

  向银行3.0模式迈进

  过去5年,得益于业绩稳健增长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招商银行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一路攀升,被市场赋予“零售之王”的美誉。截至6月25日收盘,招商银行股价报收56.4元/股,市值超过1.4万亿元。从估值水平看,招商银行当前滚动市盈率为14倍,在一众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招商银行当前估值是否太贵”?田惠宇回应称,招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机制、服务创新、市场化定位、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等6个方面。

  田惠宇认为,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招商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商业模式创新。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带动营收增长,从而带动利润增长,这是1.0模式。银行1.0模式存在两个问题,即重资本、顺周期。重资本意味着如果发展过快,就要补充资本,内生资本跟不上,就需要向市场融资。顺周期意味着企业担忧经济环境波动,盈利不稳定、不可持续。

  “2014年以来,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招商银行进行了八次分红,累计分红金额达1597.17亿元。”田惠宇表示,招商银行于2014年启动“轻型银行”转型,探索轻资本、弱周期的商业模式,即2.0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招商银行主动降低规模扩张速度,更多是从业务定位、资产质量方面寻找红利。

  田惠宇介绍,如今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2.0模式的红利边际逐渐递减,招商银行从3年前开始探索3.0模式。3年前,招商银行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银行”,去年提出“开放、融合、平视、包容”的轻型企业文化,今年提出“大财富管理”商业模式。

  田惠宇认为,如今招商银行在3.0模式探索上,内涵已经基本清晰,即“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轻文化的组织模式”三位一体。

  大财富管理战略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2020年年报中,招商银行提出,将“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作为全行未来5年的工作主线。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招商银行在大财富管理方面的实践进展如何?

  对此,田惠宇回应称,今年以来,招商银行在大财富管理方面进展比较顺利,主要体现在内部融合、对外开放、服务升级三个方面。

  在内部融合方面,招商银行更多强调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让各条业务线变成一个个“飞轮”,更好地作用于市场,各类数据在一季报中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在对外开放方面,招商银行搭建起更加开放的财富平台,目前已有8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入驻招商银行财富平台并启动“招阳计划”,首批有30余家机构、百余位基金经理入围。此外招商银行还开放了运营平台。

  在服务升级方面,招商银行上半年完成了零售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组建了财富平台部。同时,私人银行部为了更好地匹配企业投融资需求,组建了公私业务融合的“两栖战队”。

  谈到招商银行转型大财富管理面临最大的挑战,田惠宇认为是“时间”。他表示,银行3.0模式从提出到真正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甚至曲折的过程。

  具体而言,田惠宇表示,一是风险管理挑战,面对更加复杂、多元化、多层次的风险形态,招行需要长时间打磨。二是线上化挑战,跟互联网企业比,招商银行线上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第三个根本性挑战是客户服务模式挑战。“开展投顾业务,对招商银行专业能力、收费模式等都提出巨大挑战。无论哪一条都是巨大鸿沟,如果不跨过去,就很难说是真正的财富管理。”田惠宇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