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高凯技术进入苹果华为等品牌产业链体系

董添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高凯技术科创板上市申请审核状态近日显示为“已问询”。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投资精密流体控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合计拟投入募集资金约4.09亿元。

  高凯技术从事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核心部件及相关整机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已进入苹果、华为等品牌的产业链体系。

  市场口碑良好

  高凯技术主营业务为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核心部件及相关整机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助力客户大幅提升产线工艺与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018年至2020年(报告期),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782.3万元、12376.69万元和17685.8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111.91万元、4296.95万元和6491.66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86%、10.1%和11.05%。

  招股说明书显示,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工艺技术数据库,形成了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获得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3C电子领域,公司已进入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产业链体系,直接客户包括瑞声科技、富士康、立讯精密等知名制造商;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公司已直接供货行业龙头ATL;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公司已成功供货华天科技等企业。

  公司坚持以技术研发为核心战略驱动力,目前已形成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核心技术体系,并运用于公司的主要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公司在多年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不断拓展产品应用范围和场景。目前,公司产品下游应用产业已由3C电子拓展至新能源电池、半导体制造等行业。

  公司选择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2.1.2条第(一)款所规定的市值财务指标,即“(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作为首次公开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具体上市标准。

  巩固主业

  公司本次拟募集资金投资精密流体控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精密流体控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精密流体控制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两个子项目,具体包括新建智能制造中心厂房,通过引入高端生产、检测设备,搭建柔性化生产线,提升压电喷射阀、智能点胶机器人系统、真空灌胶系统、压电比例阀和激光熔锡喷射焊系统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

  同时,搭建完善的研发创新平台,吸引优秀的研发团队,深化核心技术应用开发,进行压电超声波流量控制器、压电伺服阀等新产品的开发,巩固和扩大公司在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技术领域的优势。补充流动资金主要满足公司业务扩张对营运资金需求,扩大产品生产销售规模。

  公司表示,为促进主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行业特点、公司业务规模及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1.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有利于提高公司承接更多数量和更大规模订单的能力,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对公司经营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提示风险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经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等方面存在风险。

  招股说明书显示,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6167.81万元、8717.72万元和6030.92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6.07%、41.42%和21.19%。公司表示,若宏观经济、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面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收回的风险,会影响公司资金周转,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4.65%、65.90%及65.42%。公司综合毛利率较高,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附加值,相比国外品牌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公司的下游客户及终端产品具有迭代速度快,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需要持续开展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技术的研发投入及产业化,以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开拓市场。公司指出,若无法持续依靠技术优势保持产品和服务的较高附加值,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33%、91.51%及85.06%。公司表示,如果核心技术信息保管不善,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密,公司产品将被竞争对手模仿,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对专业人才要求较高,若未来公司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可能会对公司的产品研发及生产经营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原材料供应方面,公司压电元件及部分定制钨钢件的最终制造商为德国及韩国公司,公司通过贸易公司或制造商在国内的销售公司进口。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前述供应商采购的进口压电元件及定制钨钢件金额分别为927.87万元、1006.16万元及764.44万元,占当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8.47%、16.62%及9.92%。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