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芝麻服务协议》内容遭质疑 互联网用户隐私保护之痛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3日,支付宝2017年度账单和2018年关键词预测刷爆朋友圈,但有人留意到在开启年度账单的首页左下方有一行不明显的小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选择框已经帮用户默认选择同意。后因用户质疑发酵,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官方发表致歉声明并更改页面。

  芝麻信用在道歉声明中解释,本来是希望让用户知道,只有在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支付宝年度账单才可以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初衷没错但用了非常XX的方式,愚蠢至极”。其同时表示,此前没有开通芝麻信用的客户,这次不管是默认勾选还是主动同意,都不会因此成为芝麻信用的用户。

  不过,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享法(北京)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周杨向记者指出,不仅默认勾选不合理,这份《芝麻服务协议》内容本身也有明显的疏漏。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排除了个人信息删除权保障,而这是已经生效的《网络安全法》中所明文规定的条款;二是没有强调平台保存的是经清洗后不具备识别特征的个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隐私政策与同为阿里集团旗下的淘宝平台的隐私政策差异较大。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淘宝的隐私政策中包含了个人删除信息权利,并且强调“只会在达成本政策所述目的所需的期限内保留您的个人信息,除非需要延长保留期或受到法律的允许。”

  相比之下,芝麻信用的隐私政策条款则是:服务终止后,为了后续异议或纠纷处理及未来查阅相关信息的需要,从而保障我们及您的合法权益,您同意在服务终止后,我们仍可继续保留您使用我们服务期间形成的所有信息和数据,但我们不会再主动采集您的任何信息。

  “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征信与信息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与淘宝不一致是很很罕见的,同一个集团下面的关联公司在隐私政策上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太好理解。”周杨表示。

  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比如京东集团旗下小白信用的隐私政策中相关条款的表述则是:京东可永久持有、保留用户信息及用户使用小白信用服务的记录。

  周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份用户协议与查阅支付宝年度账单没有关系,并非要求芝麻信用向用户提供征信服务的意思,并且,经过试用,这份协议即便点选取消,也同样可以查阅账单,所以只能理解为,这份《芝麻服务协议》是有意安插在这里的授权入口。

  多位用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映,并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开通和授权了芝麻信用,“好像很早就开通了,但是我并没有主动开通,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开通的。”一位用户表示。

  而据另一位律师身份的用户回忆,早在2016年查看支付宝账单的时候页面就是这么设置的,自己可能是那个时候不小心开通授权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两家同为第一批8家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其中一家试点个人征信机构的创始人2018年1月4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年来我们被一些队友经常做的无脑行为拖累,他们从未得到过任何惩罚,而最终从每次行为中受益。昨日事件再次证明了监管的缺失,最后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这样完全按规矩做的机构因受到影响。”

  前述高管所指的影响是指从2015年初公布8家个人征信首批试点名单之后,3年过去了,央行一直不发牌照。

  据另一个试点个人征信机构的董事长1月4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们所担心的是,这是否意味着央行一视同仁对8家机构都不发牌照,而让他们统一并入信联来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首批八家试点的个人征信机构均入股了“信联”,每家持股8%。

  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起成立的“信联”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名称为“百行征信”,将在去年底正式成立。这个由互金协会与首批8家试点增信机构共同出资10亿元注册成立的机构,将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并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打破征信市场的“数据孤岛”。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迟迟不发牌照的原因是包括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在内的8家试点机构都还达不到相关的监管要求,“条件都不符合,都不成熟。”

  尽管如此,芝麻信用等依然在大力拓展业务,比如免押金骑单车,免押金信用住酒店,还有跟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现金贷公司合作,向他们输出用户的芝麻分。

  腾讯征信目前没有全面上线其征信业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