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忠旺携手一汽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全铝车身+全铝底盘”客车

每日经济新闻

  忠旺实力推动客车铝材应用

  我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规定,到2020年我国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5升/百公里。另外,根据规划,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承诺和产业规模,于2028年率先达到峰值。

  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给汽车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汽车材料轻量化提供了发展机遇。铝合金以其优越的强度、轻量化特性、灵活的设计、高防腐蚀性、高回收利用率等特点,被众多客车企业和公交公司认定为新能源客车的车身首选。

  客车的轻量化是集设计、制造、材料技术等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忠旺从设计之初就注重结构优化,不断进行材料试验、工艺评定,最后提供性能更好的铝合金材料来制造全铝客车。

  然而,全铝客车在具备传统钢制车身无法比拟的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在车身加工工艺难度上的显著提升,忠旺以高铁焊装标准严格把控客车的精度和安全度,确保车体精度高于钢制车,同时更好地实现轻量化目标。

  一汽之所以选择与忠旺合作研发“全铝车身+全铝底盘”的客车项目,因为忠旺不仅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更有专业的资质和铝合金客车车身的制造经验。

  目前,忠旺获得进入铁路、汽车、船舶、航空等行业在内的多项国际认证资质。其中,辽宁忠旺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已取得生产及销售多个全铝商用车的牌照,并有生产半挂车和油罐车的生产线。忠旺天津工厂新厂房第一条生产线生产13mm至300mm厚的铝合金中厚板,有关产品可用于汽车、轨道车、特种车体,这是全球设备、配套设施领先的铝压延生产基地之一,彰显着忠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实力。

  “在全铝客车设计、制造方面,忠旺已经积累了非常专业和丰富的经验。”忠旺汽车项目负责人介绍说,早在2012年,忠旺就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为其提供全铝车身骨架型材。2015年,忠旺成功为华晨客车(大连)设计、制造、开发了全铝车身新能源电动公交客车。该客车整车骨架采用6系合金焊接完成,蒙皮采用5系薄板粘接点焊完成,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吸振能力强等优势。这次合作也标志着中国忠旺在客车车身领域更进一步发展出成熟的铝合金底盘技术,为后续各种新能源交通运输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车企加码轻量化全铝客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欧洲铝业协会研究显示,汽车每减重100公斤,油耗降低0.4升/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公斤。通过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放污染,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以轻质的铝材料制成的全铝车身客车在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早已应用,在国内,深圳、杭州、福州、青岛、北京等多个城市公交也从2013年以来就在大力推广。目前,我国20个省市已明确公共交通系统将在202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还有不少省市发布了公路客车电动化的规划。

  “电动客车对轻量化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高级顾问裴志浩分析认为,电动客车的电量消耗主要取决于车身质量,“动力电池与传统液体燃料相比,其单位比能量相对较低,如果要保证足够的续航里程,电池往往占到车辆总重的30%~40%。此种情况下,车身材料轻量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轻量化已经成为各大车企竞争市场份额的必经之路。中信证券研究指出,新能源客车过去几年发展迅速,随着补贴加速退坡,行业优胜劣汰也将加速,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市场驱动力的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集中度提升,市场份额得以提高。

  销售数据也表明2017年新能源客车市场在稳步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新能源客车销量为18662辆,环比增长62.4%;1-11月新能源客车总销量超7万台。中汽协预计2018年新能源客车销量将达10万辆。

  尽管车企与铝企纷纷加大对新能源、轻量化技术的研发投入,旨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但轻量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结构系统的不断优化,搭配合适的材料,适当控制成本,才能造出真正为市场所接受的轻量化车辆。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已久的忠旺,无论在技术、工艺、产品,还是在结构优化、成本把控等方面都走在行业的前列,其研发和生产的乘用车全铝白车身、大巴车全铝车身五大片等产品均已量化生产并投入市场,得到积极反馈。

  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产销的大爆发。面对新一轮发展契机,忠旺不断提高在轻量化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将自身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更高壁垒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中国忠旺董事长路长青亦表示:“忠旺重视产业合作及新能源汽车发展,已为此预备了充裕的资源,以适时作出必要的投入及产能建设。”

 

上一页12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