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兴得了的产业 回得去的乡村

梁敏 李苑上海证券报

  7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探讨了一个社会问题——“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他说:“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

  70年后,当我们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村庄“空心化”严重,“留不住年轻人”依然是绕不开的问题。

  “以前在家没活干,不想待。想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谈及离乡的初衷,多数年轻人都会这么回答。

  最近几年,这种现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上证报记者近期在湖南、四川等地调研时,接触到不少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能在家乡有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就愿意留下。

  就业和收入从何而来?乡村振兴靠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回答了上述问题:产业兴旺是重点。

  春暖燕回巢

  一年前,在外打工十几年的隆忠奎回到了老家十八洞村。

  “我女儿今年5岁,要开始上学了,我想回来陪她。”1989年出生的隆忠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和记者交流时这位苗家汉子憨厚的脸上带着些羞涩与不安。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都出去打工,我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和父母感觉一点也不亲。”谈起回家工作的决定,他语气中似乎多了些坚定,“我当年算是‘留守儿童’,不想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曾是十八洞群众贫穷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长期以来,十八洞人或以种几亩田地为生,或外出务工度日,生产生活异常艰辛。

  “我从17岁就开始在外打工,去过苏州、温州、宁波等好些地方,在外面待得都腻了,但回家又没有工作。”隆忠奎说。

  隆忠奎最终下定决心回家,还是因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2013年“精准扶贫”的思路在这里首次提出,十八洞村从此声名鹊起,很多企业开始到村里进行产业帮扶。

  湖南步步高集团就是最早进入的一家上市公司。2017年10月,步步高集团与十八洞村共同打造的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当地第一个现代化产业项目。

  9月初,上证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十八洞村大峡谷深处的山泉水厂。山峦林立,雾气缭绕,山涧泉水氤氲着“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一栋碧绿色的厂房首先映入记者眼帘。走进厂房,十几名工人正在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前忙碌着。来自十八洞村的山泉水经过水管输送到这儿,经过十几道设备,进行专业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等处理后,一瓶瓶带着山里冰凉气息的矿泉水就在这里下线。

  回到十八洞村的隆忠奎成了水厂的员工,主要负责设备维修。“虽然没有在外打工赚得多,但那种感觉很不一样,回到家里睡觉都特别踏实。”

  隆忠奎并不是返乡的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年轻人开始回归。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超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超过68%。他们不但充实了劳动力,也带回了开阔的视野、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产业扶持要“量体裁衣”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产业扶贫是最长效的脱贫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产业更“精准”地落地,这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打算在十八洞村建水厂,之前考虑过腊肉厂、米酒厂,但是都达不到条件。”与记者说起建厂的经过,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说,“后来我们发现十八洞村的山泉水水质特别好,最后才下定决心投资。”

  这个被王填称为“一号工程”的项目从构思到建成投产,只花了5个月时间。水厂给当地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村里不但以“十八洞村”品牌入股,获得15%的分红权,水厂每年还与村集体保底分红。2017年,山泉水产业分红村集体收入50.1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

  同样是产业扶贫的“先锋”,新希望集团也一直在四川大凉山进行摸索,从简单的给钱给物向产业扶贫的方向转变。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西昌公司总经理谢杰对此深有感触。从1995年进入大凉山,到现在已经在当地工作了20多年,他说自己算得上是大半个凉山人。

  “以前做扶贫项目,很多是送鸡送猪,或者直接送钱。后来我们开始反思,送东西虽然是一份好心,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贫困状况。脱贫还是要龙头企业用产业去带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杰说。

  2016年,新希望集团开始实施“新希望1+1”精准扶贫计划,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8个省份,依托自身产业特点,兴建产业扶贫项目超过20个。截至2018年7月,累计已带动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668人,已签约并带动增收1679人,有望在2018年带动超过3000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近年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参与到产业扶贫的行列。沪深证券交易所近期统计了上市公司2017年扶贫工作的信息披露情况,据统计,两市共有854家上市公司披露扶贫工作情况,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超过4300个,投入约208亿元,71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直接帮助超54万人口脱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