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需求带动 锂盐价格或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

记者 张军 见习记者 郭霁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新能源产业强劲需求带动下,8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均价分别上涨13.48%、15.2%。机构指出,考虑到第四季度将迎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双旺季,供给受精矿短缺影响难有显著增量,锂盐价格或迎来新一轮上涨行情。

  价格迎上涨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8月20日,碳酸锂均价报101000元/吨,较8月19日上涨了1500元/吨;经历4月以来的震荡期后于8月初开始反弹,月内涨幅达13.48%。氢氧化锂则加速上涨,8月20日均价报114000元/吨,8月以来上涨了15.2%。

  “主要还是下游新能源产业需求强劲带动。”安泰科高级分析师陈光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汽车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60%。商务部数据表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147.8万辆,同比增长2倍,超过2020年全年136.7万辆的水平,创历史新高。

  另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公布的数据,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17.4GWh,同比增长185.3%,环比增长14.2%。其中,三元电池产量8GWh,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8.6%;磷酸铁锂电池产量9.3GWh,同比增长236.2%,环比增长20%。

  装车量方面,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1.3GWh,同比增长125%,环比增长1.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5.5GWh,同比增长67.5%,环比下降8.2%;磷酸铁锂电池装车5.8GWh,同比增长235.5%,环比增长13.4%。

  也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锂盐价格快速反弹和资金有关。“目前市场上包括铜、铝的配置性相对较弱,而锂作为新能源金属受到产业带动,故事性相对更强,因而受到资金青睐。”

  业绩获益

  受益于新能源产业持续高景气,产业链公司上半年业绩亮眼。天齐锂业上修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800万元-11600万元,之前预计为亏损。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锂化合物产品销量和销售均价均较预计增长等。

  蔚蓝锂芯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2亿元-3.5亿元,同比增长346.31%-388.15%。公司表示,锂电池业务整体处于满产满销状态是公司利润的最大贡献来源。

  行业高景气度也成了不少公司加码布局的“动力”。多氟多称,目前公司对新型锂盐的研发一直在加大投入,根据市场情况,适时会启动相应扩产计划。

  宁德时代582亿元的定增方案更是引起行业震动。根据公告,宁德时代此次募资拟投资7个项目,共计137GWh动力锂电池及30GWh储能电柜建设。7个项目分别为福鼎时代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60GWh,瑞庆时代一期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30Gwh,江苏时代四期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30Gwh,蕉城时代车里湾项目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15Gwh及部分pack产线,湖西项目二期新增年产能约2GWh锂离子电池、年产能约30GWh储能电柜等。

  中核钛白日前公告,公司于近期正式成立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研究院,将围绕公司的产业布局,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新型钛基复合材料、光伏发电关键材料、储能技术等领域开展前沿性和应用型研究,推动公司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供需紧平衡

  安泰科统计数据显示,7月我国碳酸锂产量1.9万吨,环比下降10%,原因是部分冶炼厂检修。天风证券称,受澳洲紧缺劳动力市场影响,Kermerton一期将延期至2022年中投产,二期将延期至2022年底生产。

  天风证券指出,下半年存在5.43万吨锂盐缺口,同时7-8月为头部大厂投产旺季,如德方纳米4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已于7月5日投产,富临精工5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即将于8月投产,在国内碳酸锂产量环比下降的背景下,短期新建正极项目投产将加剧供需失衡,进一步驱动锂盐价格上行。因此,下半年锂盐供给相对紧张。同时,考虑到第四季度将迎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双旺季,而供给受精矿短缺影响难有显著增量,锂盐价格或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陈光辉告诉记者,市场上锂资源供应短期内不会有变化,能否掀起新一轮上涨行情还要看明年南美盐湖的释放进度表,目前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长期而言,下游需求端新能源汽车长景气可期。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美国总统拜登提出到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达50%的目标将加速传统汽车OEM完成电气化转型。

  中金公司研报预测,全球锂需求将从2021年的43万吨LCE增至2025年的150万吨LCE;供给端方面,长期来看,锂资源开发不确定性较高,供给响应速度或难匹配需求增长,预计全球锂供给将从2021年48万吨LCE增至2025年148万吨LCE,滞后于需求增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