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原材料市场“涨声一片” 新能源汽车迎来提价前夜?

龚梦泽证券日报

  原标题:原材料市场“涨声一片” 新能源汽车迎来提价前夜?

  过去一整年,零部件涨价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关键词。2020年初疫情暴发,各家零部件工厂被迫停工,导致零部件供应一度告急,价格飞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趋稳,正当汽车行业在复苏回暖周期刚刚得以喘息时,今年初又遭遇到原材料涨价。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汽车各类零部件原材料量价齐升。据中钢网统计,近期累计41家钢厂对钢铁价格进行上调,涨幅最高为500元/吨。除此之外,铝、塑料、玻璃等汽车零部件的主要原材料也迎来普涨。

  新能源汽车方面,作为动力锂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碳酸锂自从去年底价格触底反弹后,开年以来涨势不断加快。据鑫椤最新价格行情显示,1月25日,国内多家碳酸锂企业上调产品价格。其中,电池级和工业级碳酸锂均较1月22日涨价达7000元/吨,目前电池级碳酸锂报价普遍集中在6.8万元/吨-7.2万元/吨。

  层层传递之下,原材料涨价对汽车终端消费市场影响几何?新能源汽车会出现一波涨价吗?面对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上涨等不确定因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性企业,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发出了“可能涨价”的预警。“电动车的价格与成本相关,如果未来原料或者零部件价格持续上涨,特斯拉也不是没有涨价的可能。”

  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体涨价

  从去年至今,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始终处于多事之秋,继汽车“缺芯”潮后,开年以来,汽车轮胎又掀起一轮集体涨价。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近40家轮胎企业发布涨价通知。此前,包括中策橡胶、玲珑轮胎、正新轮胎等本土轮胎龙头企业,均先后宣布从今年1月份起上调产品价格。受此影响,固特异、邓禄普、普利司通等外资轮胎厂商也宣布涨价,涉及多个轮胎产品领域,涨价幅度为2%-5%,期限延续至2021年。

  有国外品牌轮胎经销店工作人员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普利司通ER33轮胎为例,去年11月份,单条价格为1250元,但目前已涨至1390元,涨幅超过10%。另一家汽配店的销售人员表示,他们门店轮胎涨幅并不高,以较为常用的单条500元左右的轮胎为例,每条轮胎平均涨价15元-20元,而千元轮胎涨幅也在百元之内。

  业内普遍认为,此轮涨价主要源于原料价格的上涨。据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前9个月,全球天然橡胶总产量累计7797.1千吨,累计同比下滑7.3%。

  在此背景下,2020年11月底,用于汽车内饰的ABS树脂,在亚洲地区价格涨至14000元/吨左右,约是4月份最低点的2倍。对此,卓创资讯轮胎行业分析师陈慧芳表示,去年下半年轮胎原材料价格较上半年涨幅超过了20%。

  与此同时,汽车生产的其他零部件也在同时出现跳涨。以汽车电子元部件为例,由于核心生产商大多来自于日、韩、美,受疫情影响生产和进出口难度增加,致使车用MCU价格上涨超过30%。疫情影响下,国际物流运力下降,导致海运集装箱船运费大涨,其中美西航线运价更是较年初涨了近3倍,这直接导致电阻、硅片、面板以及LED芯片等价格翻倍。

  此外,“炭黑、钢丝、玻璃等原料价格也在全线上涨。而且近期化工产品的价格也在上扬。”有国内知名合资品牌车企采购主管对记者坦言,供需倒挂、物流涨价,都逼着零部件企业不得不调整价格。截至目前,该主管所在车企已陆续收到铝合金轮毂、汽车电子等企业发来的提价函,价格上调幅度每件在20元-100元不等。

  动力锂电池酝酿新一轮涨价

  新能源汽车持续受热捧,磷酸铁锂电池化身为“香饽饽”。近日,国内多家碳酸锂企业上调产品价格,2020年磷酸铁锂电池成为销量唯一同比增长的动力电池类型。

  对此,天祝宏氟锂业董事长曹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需求复苏带动正极材料企业开工率提升,叠加特斯拉Model Y等新车型推出,动力电池企业出现较明显的供需错配,预计短期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将酝酿新一轮提价。

  曹斌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由强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使得质优价廉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占比陡然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上游原材料产线满产却供不应求,下游动力电池企业订单爆满,都在支撑着碳酸锂的价格上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上下游供需失衡、物流成本攀升,多方压力传导下,对于汽车终端消费市场影响几何呢?车市将出现一波涨价吗?为此,《证券日报》记者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多家4S品牌经销店。问询结果显示,北京地区部分经销商确实在大幅回调新车优惠力度,但与此轮原材料涨价关联不大。

  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蔚来等豪华品牌经销商的销售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品牌内部优惠调整幅度与往年同期基本一致,并未出现明显“涨价”现象。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