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李丹:加快汽车芯片定制化发展

记者 金一丹 见习记者 张科维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当前,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影响仍在延续,减产压力加大,新车供应不足。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一汽集团”)研发总院副院长李丹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汽集团将与芯片公司强化合作,加快汽车芯片定制化发展,解决“缺硬少软”的难题。

  “芯片荒”短期难以缓解

  “‘缺硬少软’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软肋。‘缺硬’主要是指芯片等硬件不足,‘少软’主要是指缺少整车操作系统。”李丹表示,“目前我国汽车上使用的芯片90%依靠进口,国产芯片占比不到10%的份额,且主要集中于低端芯片。”

  “新冠肺炎疫情、地震等因素影响了海外芯片厂的开工效率,芯片短缺情况短期不会有明显的缓解。”李丹认为,“目前行业缺的主要是高级芯片,如ESP控制器、ETP控制器。MCU芯片平常的价格并不高,但近期由于缺货,价格上涨很多。”李丹表示,国内对车规级芯片关注较少。即使有投入,但在人、财、物方面比较分散,并没有产生明显效果。芯片设计需要较多的工业软件,但目前行业缺少工业软件操作系统及芯片开发供给链。

  “芯片制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从设计到晶圆体、光刻机、光刻胶,还有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下大力气,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彻底解决芯片短缺难题。”李丹说。

  “三步走”规划应对“缺芯”

  对于如何解决芯片短缺的问题,李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汽集团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

  为保证芯片供给,一汽集团通过多种渠道寻找芯片资源。李丹指出,“芯片行业的销售渠道存在无序混乱现象,一些关键芯片有上万个代理厂。尤其是在芯片短缺的情况下,有的商贩大量囤货,再转手高价卖出。部分芯片价格上涨不止一倍两倍,有的甚至上百倍。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维持整个供应链稳定运行,目前只能多花钱购买芯片。”

  “换芯”是一汽集团缓解芯片短缺的另一种方式。“并非所有芯片都供应紧张,我们会采用供给相对充裕的芯片去替代紧缺的芯片,并通过相关实验进行验证,实现短期内更换使用。”李丹表示,“这个方式听起来容易,但在实操层面存在多个难点。目前主要使用功能更丰富的芯片去替代功能单一的芯片。例如,针对某个控制器,可以把功能做一些冗余。”

  而制芯是一汽集团着力部署的新领域。“我们充分发挥对汽车产业链熟悉的优势,支持芯片行业发展,尤其是车规级芯片的开发及应用方面,全力支持。”李丹表示,“现在国际上很多芯片是通用的,通用芯片相当于一把万能钥匙,工艺也更为复杂。事实上,只要能开我家门锁的钥匙就可以,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功能。因此,定制芯片将成为我们着力推进的工作,汽车行业和芯片公司的深度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加速推进汽车智能化

  工信部今年10月提出,将加快发布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支持行业机构和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道路测试,开展多种场景下的示范应用,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结果互认,鼓励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

  “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让用户体验更好、产品更安全、碳排放更低、城市交通更有序。”李丹表示,“我们现在所有车型都将智能化纳入在内,主要针对智能控制和自动驾驶,同时还包括人机交互、智能座舱等方面,全方位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自动驾驶领域,李丹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所有车型均已实现L2以下自动驾驶功能,L3级别的自动驾驶我们正在研发,产品及技术层面均已成熟。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智能小巴上进行了示范运营。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开放示范道路里程达到100公里,投入上百辆车,并在湄洲岛、无锡、南京和博鳌等地部署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