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完成49.77亿元B轮融资 长安新能源计划2025年前后上市

康曦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月24日,长安汽车联营企业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新能源”)举行B轮融资签约仪式,宣布完成49.77亿元融资,超计划融资金额近20亿元。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长安新能源完成B轮融资后,计划于2025年前后完成公开上市。

  长安汽车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表示,本次B轮融资必将为长安新能源未来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作为长安新能源的单一最大股东,长安汽车将利用自身技术、渠道、规模优势等,尽己所能支持长安新能源发展。

  合计增资49.77亿元

  长安新能源B轮融资工作于2021年4月启动,原计划融资30亿元,在经过近200次谈判和三大轮筛选后,最终确定了投资人名单。

  2022年1月18日晚,长安汽车公告称,长安新能源本次拟新增注册资本1.26亿元,由2.02亿元增至3.28亿元,除长安汽车外,还有9家机构参与了长安新能源的增资扩股,合计增资49.77亿元。

  本次增资完成后,长安汽车持股比例由48.95%稀释到40.66%。长安汽车表示,公司未同比例增资长安新能源主要是考虑到为加快建立更加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须进一步推进长安新能源多元化融资发展。通过本轮增资扩股,引入市场化投资人,有利于增强长安新能源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

  作为长安新能源的单一最大股东,王俊代表长安汽车表态:“长安汽车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渠道优势、规模优势等,尽己所能支持长安新能源发展,确保各位投资人达成超出预期的回报。”

  这是长安新能源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融资。2019年11月长安新能源完成首轮融资,成功引入长新基金、两江基金、南方工业基金、南京润科4家战略投资者。完成首轮融资后,长安新能源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2021年,长安新能源累计销售15.6万辆新能源汽车;2021年,长安新能源销售规模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近300%。

  在王俊看来,本次B轮融资必将为长安新能源未来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全面助推其市场竞争力和中长期价值的提升。

  2025年力争销量突破70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成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王俊表示。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33.4万辆,同比增长167.5%。

  面对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变革,王俊表示,长安新能源将围绕“新汽车+新生态”战略,继续以“传统新势力”模式,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长安新能源规划了新目标,将以“世界一线主流电动车品牌”为定位,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70万辆为目标,加速打造中国数一数二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长安新能源总经理邓承浩表示:“在新技术方面,我们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四电和智能化技术,四电是在传统电池、电驱、电控基础上,增加电平台。我们将通过打造17大类的关键技术,确保长安新能源在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

  目前,长安新能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驱动平台EPA,以及新一代超集电驱和电驱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能够提升低温加速能力50%以上,提升电动汽车冬季续航里程40公里至70公里。同时,长安新能源还突破了电池零起火技术等。

  “A轮融资到现在,长安新能源已经突破创新型技术200余项,‘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再突破500项创新型技术,增加3000项专利。”邓承浩表示。

  同步实施员工持股

  长安新能源本次B轮融资中,员工持股平台增资了1.17亿元。长安汽车表示,通过本轮融资,实施了核心员工持股,有利于增强长安新能源发展活力,助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数字电动汽车引领者。

  邓承浩表示:“我和另外96名长安新能源的核心骨干员工现金出资1.17亿元参与了长安新能源的B轮融资,每个员工的出资金额从6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

  除了员工持股外,长安新能源的核心团队还实行了项目跟投对赌。“公司2022年计划推出的两款新车C385、A158,共有734名员工现金出资3170万元参与到项目开发当中,公司出大头,员工出小头。如果新车的销量、利润和质量超额达成指标要求,那么员工就能挣钱。如果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员工就要亏钱。我们创新约束激励的目的是斩断我们的退路,因为我们坚信,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路,没有退路就是成功之路。”邓承浩表示。

  长安汽车表示,通过员工持股,配合跟投机制和其他中长期激励机制,不仅解决了公司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将核心员工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激发了员工活力,稳定了人才队伍,为长安新能源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安新能源计划未来三年内在三电、智能化、整车研发等核心技术领域配置4000人的团队,同时积极吸引行业领军人才加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