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统业务焕发新机 财富管理将成券商新抓手

周璐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当前,A股市场日成交额持续超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业务开展与市场成交息息相关的券商行业将出现什么变化?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调研了解到,近期券商净佣金收入及两融利息收入普遍出现明显增长,更有券商8月日均净佣金收入与上半年日均净佣金收入相比增长超50%。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万亿元成交额对券商传统经纪业务、两融业务、产品代销业务均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以量补价”情形下,对券商总体业绩增长贡献有限。随着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财富管理业务需求日益增加,有望为券商业绩带来新增量。

  传统业务“以量补价”

  据Wind数据,截至9月15日,沪深两市日成交额已连续41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直逼2015年连续43个交易日成交额达万亿元级别的历史纪录。

  “当前A股自由流通市值逐年提升,已突破40万亿元。历史上A股自由流通市值对应的单日换手率具有均值回归的特征,以2.57%的历史换手率均值所计算的理论成交额已突破1万亿元,估计1万亿元可能是A股单日成交的新均衡水平。”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称。

  在此预期下,券商行业将出现什么变化?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券商获悉,近期市场所呈现的高活跃度特点对其传统业务带来了积极影响。

  “近期两市日成交额持续保持在万亿元之上,这对公司的传统经纪业务、两融业务、产品代销业务都有着积极影响。”东吴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说,“东吴证券8月日均净佣金收入与上半年日均净佣金收入相比增长超50%;8月两融利息日均收入与上半年日均数据相比增长超10%。”

  北方某大型券商相关人士表示,近两个月,公司经纪业务等传统业务收入明显增加,7月日均净佣金收入环比增逾60%。

  有观点称,随着券商佣金率的不断下滑,市场高成交额对券商的利好远不如以往,“以量补价”现象较为普遍。对此,东吴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在目前券商佣金率下降的大背景下,成交量的持续放大有效地弥补了行业佣金率下降带来的影响。经纪业务创收作为券商创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的市场能有效增加收入,拉动公司效益。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券商佣金率出现下降,成交额提升对于券商业绩促进力度不如以往。不过,成交额放大仍有助于券商自营业务发展。

  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加

  “单日万亿元成交背景下,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将成为新的增量。”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说。

  陈雳分析称,随着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佣金收入逐年降低,虽然两市成交持续活跃,但传统经纪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的增量相对有限。近两年,财富管理业务需求日益增加,各大券商加紧布局,有望为券商业绩带来新的增量。

  据东吴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2021年在市场持续放量背景下,东吴证券持续发力公募、私募业务,代销规模及保有规模增长明显。在传统多头策略以外,强化了多种量化策略产品的引进,也使得机构交易量显著提升。在该负责人看来,2021年市场增量资金入场打破了此前以传统公募资金以及北上资金为主的格局,而传统经纪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也面临新的机遇。“在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中,既要为客户构建完善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更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的专业化能力。”他说。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研究业务的支撑,研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券商财富管理业务的拓展是否顺利。今年以来,各券商正在加大研究业务的投入。”陈雳说。

  田利辉建议,券商行业要以客户为中心优化服务,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平台建设,推进交易便捷化和智能化建设。若券商能够在移动互联的技术框架下,形成高度便捷智能的交易平台,将会带来业绩的高速增长。

  全年业绩总体向好

  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成交持续活跃对券商而言是天然利好。田利辉预计,今年的券商业绩总体向好,但分化显著。

  “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券商业绩直接受益。”陈雳说,首先,券商经纪业务中的佣金收入将显著提升;其次,财富管理需求的日益增加将为券商业绩提升带来新增量;第三,多家券商旗下设有基金公司,随着市场活跃度提升,券商旗下基金规模的增长也将提供业绩增量。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市场成交持续活跃,券商板块行情持续活跃。

  对此,中信建投证券非银行金融及金融科技首席分析师赵然表示,上半年,上市券商各项业务全面开花,收入结构较去年同期更加均衡。但券商板块的市净率低于去年中枢,与其业绩仍然不完全匹配,存在估值修复的空间。赵然建议,关注具备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的精品券商,以及在财富管理、衍生品交易、投行承销保荐等业务领域集聚市场资源、长期成长性占优的头部券商。

  在陈雳看来,券商板块后市仍将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可关注研究业务较强的券商以及旗下基金公司业务发展较好的券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